近年来图书市场上以及畅销书榜上的全球史、世界史图书,品类大量增长。这表明,历史学家、历史作家对于全球史写作很有兴趣,读者也青睐这类题材的作品。
欧洲著名的全球史学者、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塞巴斯蒂安·康拉德在《全球史是什么》一书中,分析了常见的三类全球史研究和写作。一是将全球史等于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事情的历史,包括从人类文明史扩展开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地球产生以来的历史进程,比如茶叶和咖啡的全球史、全球移民史、自然史、宗教史、战争史等等。二是关注帝国、文明、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换和联系,比如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移民关系,地中海贸易等,这种研究和写作思路对于考察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将几个国家放在国内变革与全球转型的脉络之中,比如19世纪后期的中国、日本,或是德国、意大利、法国,又如二战期间的几个主要参战大国,用相同的历史背景、相似或具有相似性的衡量标准,来探讨所选中国家作出的历史选择。
在《全球史是什么》这本书中,康拉德考量了全球史、世界史的生成传统、书写模式。近代商业网络和帝国版图的扩充,促使近代意义的全球史读本产生,但这也是西方霸权的象征。它的核心特征在于让欧洲之外的地区,必须要用欧洲人的宇宙观、解释过去的方式来看待本国、本地区的历史,来解释本国、本地区的问题。当然,这种叙述方式在近代并非没有遭遇过挑战,康拉德提到,马克思等人都对历史学研究和写作带有的“欧洲中心主义”烙印提出过批评。二战后,非西方视角发出的批评则直接冲击了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历史宏大叙事。发展到今天,很多国家的历史学者都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各异版本的全球史读本,丰富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许多历史学家都将16世纪认为是全球化体系的开端。一定程度上,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象征着全球统合的重要历史事件,多起始于16世纪初,包括新大陆的发现、殖民主义发端、近代资本主义贸易联系等等。但新的全球史视阈内,过去的共识观点受到了强烈挑战。康拉德也指出,史学家有时会为了强调自己推崇某种推动力而轻视其他力量,“全球整合具有多种成因、多种呈现方式或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多条发展线索,在发展时间上长短不一”。
《全球史是什么》还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视角讨论了全球史的一些研究领域,如环境史、长时段的地球史(大历史),随后再度转向对于中心论的论述。中国崛起在全球不仅带来了经济冲击,而且还推动了历史研究的中国中心论的抬头,还引发了欧洲中心论的复苏。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而今的世界在各个方面实现了深度交融,这一交融进程还在加速,因此,解释许多问题就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切入。历史学家进行全球史的研究和写作,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进全球化的理念。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