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星期
长赖家风教子孙
○吴梅芳

  先辈要求“耕读传家”,我祖父年仅16岁就当了私塾先生。父亲6岁时开始启蒙读书,不幸的是他8岁时祖父因病去世。祖母带着两女一儿艰难度日,但坚持没让父亲辍学,直至中学毕业。

  父母养育了我们五女二子,两个大姐要挣工分只读三年书,大哥17岁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后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我和二哥及两妹均读了中专或大专,参加了工作。父母一辈子穷扒苦做,勤俭持家,不管多么艰难都要送我们读书,而且十分注重家教。

  小时候,父亲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在油灯下教我们念古诗,打算盘,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会背好多诗,会打算盘。在火塘边,父亲常说:“火要空心,人要真心。你们长大不可藏奸诈,待人要真诚。”当村人或邻居闹矛盾来找父亲评理时,父亲总是心平气和地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后利用报刊上看到的例子教育他们要“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经父亲一阵劝导,人家的火气不知不觉就灭了。一次,有机会推荐年轻人参加工作,父亲作为生产队干部,推荐的不是我大姐、二姐或大哥,而是村里一个从小丧父的男青年。时常有人找父亲写证明、盖章,遇上饭熟母亲就留人吃饭;如是冬天,母亲就把我们从火塘旁赶到边上。父母的真诚、善良、无私铭记在所有村人心中,父亲去世多年还有很多人念他的好。八十岁的老母亲常能吃到乡邻们送来的新鲜蔬菜。

  作为子女,我们尤其不忘祖辈“耕读传家”的家风家教。

  我们小时候,跟着大人上山砍柴,在田里地里干活,回到家,大哥就摆好桌子让我们做作业,不会做的题目问大哥大嫂,他俩都是村民办教师。晚上父亲即使在打草鞋,也要给我们念诗、讲故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这样培养了我们深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也有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就再三讲道理,坚持让我们按正确的来。

  大哥大嫂一辈子呆在村里,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们教完弟妹,又教自己的子女,经验更丰富。教学之余,坚持种田种地,假日也带子女参加劳动,晚上亲自辅导孩子们做作业,送四个孩子读了大学、研究生。前年经乡到县层层推荐,大哥的家庭被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书香门第,耕读人家”,把祖上的家风家教落到了实处。当县文广局把烫金的匾牌送上门时,大哥高兴地打了一挂长鞭。

  我和先生在县城工作,虽然不用“耕”了,但一家三口“读”的风气依然浓厚,我和先生读文学着作,唯一的女儿从读小人书,到故事书,到中国四大名着,到英文原着,她读十几年书,从没上过培优班。我因阅读、写作、出书,由护士转身为县文联主席;先生因阅读、写作成为县里小有名气的作家;女儿以全县第一名考上鄂南高中,后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毕业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除引领女儿读书,我们还随时随地教育她要真诚善良、同情弱者、尊老爱幼、维护社会公德等做人的道理。2014年经县到省层层推荐,我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书香之家”。整个家族走出了10多个大学生,4个研究生。

  很多人羡慕我们这个家族,为什么孩子都会读书呢?其实只有一个经验,那就是传承“耕读传家”的祖训,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读书习惯,教育子女做人的道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首先由父母在这张纸上描绘色彩。家教就是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礼节,而不是花钱给孩子请家庭教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礼仪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交各种高昂的培优费,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

  一代代家族经验告诉我,家风家教就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小教育孩子修炼良好的人格和品德。

  (作者单位:崇阳县文联)

2017年11月3日 星期

第06版:纵览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