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有句常识,“细嚼慢咽长不胖”,吃饭充分咀嚼才能吸收营养。我觉得读书也是,在阅读的世界中,也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尝到书中百味。
书桌上,那一摞摞浓墨重彩的中外名着,诗词歌赋;笔记中,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收获感悟;桌前懵懂的我们,或摇头晃脑,或凝神注视。正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学生们才真正领悟了文学经典的魅力。如果只是单纯的“走马观花”,背诵全文就算及格,又如何感受文字背后的生命力呢?
何谓细品?逐字逐句推敲,分段分层次赏析。要边读边思考:作品中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换别的语句表达行不行?前有因,后有果;前有伏笔、铺垫,后有照应、发展。
鲁迅在《故乡》中用大篇幅回忆了少年闰土的童年,如果读者只当鲁迅在记流水账,再看麻木自卑的成年闰土,便只会觉得文章结尾突兀,无法感知封建礼教摧残人性的社会悲剧。细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切用意,有助于掌握加深对名着的理解方法。
读书是否深度,与书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并无绝对关系,更多的在于人。手机、电子书、网络读书都使读书的形式多样化,便捷可行,这种趋势不可逆转,只能顺其自然。而纸质读书更具书香趣味。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上,写上批注,撰点眉批,阅读不也成了趣事、雅事吗?
满盘珍馐要慢慢地吃,清词丽句要细细地品。秋波无痕、素心如玉,能够在字句行间听到才子佳人的欢声笑语,看到劳苦大众的忙忙碌碌,领悟先贤对天地苍穹的的深刻思考,其韵无穷,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