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
跳动在乡村上空的音符
——王群益和他的乡村文化艺术中心
记者 陈希子
王群益在教孩子们乐器
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演出

  最近,在咸安大幕乡井头村的一位音乐教学工作者,俨然成为当地的焦点人物。在一段视频里,一群音乐演奏者用传统乐器葫芦丝和二胡,演奏出一段段优美的旋律,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和热捧。据了解,这些演奏者都来自井头村文化艺术中心,而中心的创办者正是王群益。

  12日,记者独家对话王群益,了解他创办文艺中心的点点滴滴。

  在音乐的相伴下——

  他走上讲台

  “不好意思,我刚才在忙着排练,没有注意到手机。”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上了王群益老师本人。虽然语气透露着疲惫,王群益还是热情接待我的来访。

  1959年出生的王益群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精干矍铄,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活力。“音乐伴随了我一生,让我充满激情,我也想把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传递给乡村的孩子们。” 王益群感慨地说,为艺术做了一辈子的事情,感觉最有成就感、最快乐的就是创办了大幕乡井头村文化艺术中心。

  王群益说起与音乐结缘:“一半是禀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一半来自特殊时期的艺术熏陶。”原来,他自懂事起天天耳濡目染的就是样板戏,广播里播的,台上演的,只要是他听到过的,都能一板一眼,毫厘不差地模仿出来。

  靠着一点天分,一股傻劲,王群益在1974年的原咸宁县文艺汇演中,一举夺得笛子独奏一等奖。

  恢复高考后,他顺利考上了蒲圻师范音乐班,之后到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1981年,王群益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原咸宁地区实验小学当了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此,王群益“以音符为教鞭”,开始了他30余年的音乐教学生涯。

  凭借精湛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耐心,多年来,王群益可谓“桃李满天下”,教授过的学生很多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华师音乐系及音乐学院附中,并在省级、国家级音乐比赛中获奖。王群益本人也被评为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等。

  在乡情的呼唤下——

  他办起中心

  2016年,王群益回老家咸安区大幕乡井头村,偶遇一位放假的小学生,正无所事事地在街上溜达,王群益关心说了一句:“小伢,这么闲呀。”小学生一脸迷茫:“作业写完了,没事做,剩下大半天的时间就不知干什么好了,真无聊!”

  “我是音乐老师,你想不想学点乐器?”王群益笑着问。“学费会不会很贵?”孩子天真无邪的回答把王群益逗乐了,也触动了他的心,想到农村有很多青少年和文艺爱好者,但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少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让大家有个快乐消遣、陶冶身心的好去处。

  “如果能在村里设个文化艺术中心,不是蛮好!”王群益和市里、村里的干部领导一番交流,果然如他预想的那样,领导们对此都大力赞成,并且同意拨付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购置文化艺术中心和器材设备。王群益自己先后也出资了4万余元,初步解决了场地、装修、器材购置问题。

  2017年5月,文艺中心终于正式成立了。开办初期,只是为一些有文艺爱好的居民提供一个娱乐场所,大家在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方面发挥所长、自娱自乐。后来,王群益按专业培训室的要求设置了教学场所,购置了大批桌椅。考虑到夏天热,又陆续添置了电风扇等,每个月光电费都要几千元。后来,又陆陆续续添置了二胡、风琴等乐器。

  毕竟是民间文艺活动场所,专业老师少。为了提高知名度,王群益利用自己的“人脉圈”,多方“牵线做媒”,把从事音乐、舞蹈教学工作的同行、熟人,甚至自己教过的学生都拉过来,专门成立了一个“资深教学顾问组”,指导和协调文化艺术中心的活动。王群益给文化艺术中心确立了宗旨: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让乡村百姓的文艺生活越来越精彩!

  在物质的诱惑下——

  他坚守梦想

  5月的一天,在文化艺术中心音乐课堂上,王群益亲自为孩子们的葫芦丝演奏做指挥,很有经验地教孩子们用脚打着节拍,课堂很快充满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在愉快的歌声中,一个小男孩突然默默低头。王群益细心询问后没回应。这时,一旁的居民介绍,孩子父母离异且都外出打工,一直住在爷爷家。孩子呜咽说自己有整整一年没见到父母了,“没有关系,你学会了吹葫芦丝,等爸爸妈妈回来了可以吹给他们听。”王群益鼓励孩子要坚强快乐成长。

  孩子敞开心扉的泪水,也令现场华中师范大学的支教学生们动容不已。大家深感在乡村文化艺术中心支教的意义,纷纷表示要继续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的音乐教学活动,让更多的留守孩子感受到音乐的关怀和温暖。

  为了配合孩子们上课时间,文化艺术中心设置在每周五下午3点、周末开课。听说了文化艺术中心开办的消息,周边的村民们非常高兴,踊跃前来观摩、学习,平均每堂课人数往往都能达到百人以上。很多文艺爱好者和青少年既增长了本领,也颐养了性情;既增加了生活情趣,又锻炼了身体。

  同时,文化艺术中心还增加了教学内容,开设巴乌、葫芦丝等乐器教学,舞蹈培训班等。此外,还精心编排演出节目,参与乡村汇演,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不断培训,很多人补充进艺术中心的队伍,目前正常参加中心活动的学员们达300余人。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73岁,以井头村及周边乡镇居民为主。

  既要担任井头村文化艺术中心的教学任务,又要忙着本身的音乐教学工作,王群益身兼数职,每天超负荷运转。

  但是,他仍然婉言谢绝了深圳市艺术学校、深圳青少年宫、广东贸外语附属中学等外地学校的高薪高职聘请,宁可继续当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只有在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的音乐人生才能有成就感和归宿感!”王群益坚定地说。

2017年7月17日 星期

第04版:香城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