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9日 星期
金沙古驿道
图/文 记者 马丽娅
古凉亭、旧城墙、青石板路,无不显露苍桑,又仿佛在默默诉说那些远去的繁华……

  5月初,与几位好友结伴寻访了崇阳县路口镇金沙片区的古驿道。

  相传,古时金沙山区运输只能靠马帮,那条古驿道是下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官差传递信息、民间通商的唯一通道。沿着古驿道,可以从金沙一直走到山下的路口镇棠棣村。

  在路口镇柳林村的一座荒芜的山岗上,我们寻找到了这条驿道:它用青石铺就,顺着地势蜿蜒伸展。虽然石头已被打磨得溜光圆滑,但路面却保存完好。只不过因年代久远,加之远离村庄、人迹罕至,这条路已隐没在两旁深绿的灌木杂草丛中。

  拾级而下,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两旁的灌木丛闪动着耀眼的深深浅浅的绿,除了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外,就只有我们的鞋子踏在石板上的“呲呲”声。

  行走于此,感觉每一步都有历史的痕迹,或许一块石板,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沿途,我们发现了两座凉亭。可惜,其中一座经过几次修葺,已被换作新的水泥灰砌,失去了原有的古朴味道;另一座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

  好在,我们在乱石中寻觅到了一些古人的踪迹:石头上的碑文,记载着这座凉亭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过,上面还记载了当地群众出资修缮石匠房古驿道的功德善举。在两个残留的石门楣上,我们还发现了“坐爱仙风”、“青山明月”八个大字。字体娟秀,又雄浑有力、庄重古朴,瞬间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以及苏子《赤壁赋》里的经典佳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有一种感觉,这里的古人不仅文化底蕴深沉,而且风雅别致,似乎能与苏子同感,深深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返程途中,在金沙镇柳林村马家畈走访时,有一个惊喜的发现。91岁的老太太意娭毑凭回忆聊起了对驿道的记忆,讲述了一个她亲眼所见的故事:村里的长辈王友妈,在山间的这个驿亭里免费供了一辈子茶水。每天晨光熹微时,王友妈从屋旁的井里挑水上山,在凉亭里将茶水烧开后倒在大缸里冷却,然后洗好茶碗等着过往的路人。来往于驿道上的行人大多都跟她熟识,有的为表感恩,每年还会给她带些谷子和大米。

  那时普通人家买不起茶叶,金沙山区也没有成片的茶园,每年清明前后的雨天,驿道上行人少的时候,王友妈都会挎着篮子去周边的山上采野茶回来加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友妈的一生都在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83年的光阴都付给了这个凉亭。

  她去世后,凉亭再也没有供茶人,来来往往的路人停下来歇息时,总会不经意地聊起那个曾经在凉亭里烧了一辈子茶水的女人……后来,通车的马路修通了,古驿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凉亭也不知不觉地垮塌了,只留下一些斑驳的印记!

  运输的马帮,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石匠房古驿道,也在深涧峡谷中任凭风雨侵蚀损毁。今天慕名到访的游客,只能触摸着古驿道上光滑的台阶,去感受和想象驿道当年的盛况。用心去倾听,或许还能听到石匠们敲打岩石的叮叮当当声,回荡在山谷中,回荡在历史的记忆里……

  记者手记

  这条古驿道,既有地表实物,也有文字记录和口传名称。尽管它早已失去昔日的风光和价值,但作为历史的遗留物和时代变迁的见证物,其文物价值和保留价值都不容忽视。如此不可复得、无法再造的文化遗产,人们是去藐视它、遗忘它、破坏它,还是去重视它、利用它、保护它?值得人们思考。

  记者希望,对这条古驿道的探访,不仅仅是简单寻找印迹,更重要的是找到之后,进一步对这些遗落的明珠进行保护和开发。

  如今,美丽乡村旅游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何不借此次机会,依着古驿道沿途村落打开乡村旅游之路呢?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历史遗迹被挖掘出来,增添地方文化内涵,为经济发展、致富群众服务!

2017年6月9日 星期

第08版:旅游天地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