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 星期
高屋建瓴 重点扶持 以点带面
——赴合肥学习教育信息化的考察报告
○汪永富 夏康全 汪洋

  5月11日—12日,市教科院全体教研员、各县(市、区)教研室主任、市直各学校教学副校长一行23人,赴安徽科大讯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七中进行了学习考察。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对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根据合肥市教育信息化先进经验,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我们认为,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在“变”“用”“推”上做文章。

  首先观念要“变”

  12日上午,我们学习团队参观了科大讯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我们不仅开阔了视野,更深刻感受了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体会到了智慧科技对传统认知的巨大冲击。智能家居、智能语音、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仿佛科幻片中的场景让所有人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和智慧科技紧密相连,智慧校园的建设刻不容缓,谁落后谁就会失去未来。以前,“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大家似乎感觉到这是一句口号,现在,感受到这句话实实在在。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咸宁市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建设符合学科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有效支持课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以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这就需要市政府、市教育局把教育信息化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到各学校校长,到全市各教师,都要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改变工作习惯,抓住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努力实现技术加教育1+1>2。

  建议:举办两场有实效性的学习考察及培训。一是“走出去”,组织局长、校长60人赴教育信息化先进地区安徽合肥市考察调研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二是“请进来”,邀请合肥七中、八中优秀一线教师,来本市上示范课,做报告,就信息化与课堂教学如何融合做实操性的培训讲座。

  其次教师要“用”

  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关键是全市一线教师要“用”,要让咸宁市信息化工具从“拥有”变为“有用”。要变“自上而下的布置工作”为“自下而上地大力推动”。

  目前,从我们视导、下校听课以及调查了解的情况,我们咸宁市教师还是传统的一套,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白加黑”(粉笔+黑板)。就算有些运用,也是诸如课件等浅层次的、非常态化的应用。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听了合肥七中青年教师的一节生物课《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整节课多次使用“抢答”“发布习题”“拍照上传”“现场展示”“课后练习”等智慧课堂工具,增强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检测性和师生交流的及时性,展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使传统的课堂流淌着时尚的元素。这种“传统+现代”课堂和纯粹的传统课堂有两个明显的区别和优势;一是传统课堂学情反馈,教师完全凭经验,而且是个别性的,而这种“传统+现代”课堂,学情凭数据,教师依据数据分析,预设或调整教学重点,而且学情反馈是全面性的;二是传统课堂学生上课情况、教学落实,教师也只能全凭判断,准确性不高,而这种“传统+现代”课堂,学生有没有动、跟没跟上,学生上课情况、教学落实情况,现场反馈,基于事实,非常便于师生互动。大数据给课堂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让老师更好的把握课堂重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基于大数据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今天在技术的支撑下,在数据的挖掘中,有限的课堂时间让互动变得无限,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大数据教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比较慢,要借力市面上个性化教学系统,共同努力,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会用、乐用、常用”。

  建议:采取“试点先行、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的方法,打造区域示范校。合肥七中由政府买单,每个年级也只有四个班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把经费的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全市七个区域(6个县市区及市直)各选择一所学校,1-3个班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最后全面开花。

  第三教育部门要“推”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以国家为主,属于政策导向性项目。目前,合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采取的是“政府买单,市教科院强力推进”的方式。政府配置师生用教学终端,市教科院通过组织教学比赛、开展教研、使用数据公示等方式,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落地。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作为教育科研部门、教育装备部门必须具备信息化领导力——基本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化设备组织教学,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及其效果的能力,引领和示范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化资源的能力。教育装备部门要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方面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便利,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校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培训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确保优质资源能为教师正常教学所用,能为学生平等地共享。

  市教科院和各县(市、区)教研室都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尽早实现教研转型,充分履行“研究、引领、指导、服务”的职能,推动信息化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育信息化助推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为常态。一是通过讲座、赛课、学科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观念引领和具体指导,把教育信息技术用在我们的教育教研中,把教育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提高一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推动网络教研,配置市、县、校三级教研终端,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教学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利用信息化,推进校本教研,让课堂教学、校本研究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教研部门要着眼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研究,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激发教师的成就感,为教师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咸宁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责,领导小组做好整体规划,计财科负责争取、落实资金到位,装备处负责技术支撑到位,教科院负责推进、指导到位,从而高屋建瓴设计,重点扶持,以点带面发展信息化教学。二是市教科院及下属教研室建立起网络教研及大数据监测中心会议室,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构建区域、学校互联互通应用体系,助力市教育行政决策和教研指导。

  (作者单位: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7年6月2日 星期

第07版:决策参考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