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清华大学核研院博士生导师王诚一下高铁,便匆匆赶到位于咸宁高新区的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基地,在这个5000平方米的无菌车间里,开始为期一周的研发工作。
这是王诚今年第6次来咸宁。作为清华大学骨干人才、国家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联络员,王诚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近两年,他每月要来咸宁两次,花两周时间与他的43人团队一道,将实验室里的氢燃料电池项目,转化为年产销额逾50亿元的生产线。
“这可是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的终极方案。”王诚介绍,氢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具有零污染、高续航里程、低成本、重量轻、基本不用金属材料等特点,优于其他各类汽车能源。国外氢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量产阶段,而国内燃料电池全部靠进口。基于广阔的市场需求,2015年元月,喜玛拉雅公司与清华大学核研院携手,投入近1亿元启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化项目。当年7月,王诚率团队进驻咸宁高新区。
两年时间,王诚在清华核研院和咸宁产业化基地之间奔走,一头连着国际前沿理念和国内领先成果,一头连着生产线和电池市场,经过百余次综试,接连突破四大技术难关:氢燃料电池铂催化剂的研发及其生产工艺的优化,已初步形成批量生产线;模压双极板一次成型技术,节省成本80%以上;“热定型”膜电极制造技术,提升发电性能和电池寿命;模块化组装技术,大大提高燃料电池的应用范围及市场空间。目前,公司已经成功开发5KW、30KW、100KW等7个型号的燃料电池,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以广泛应用到汽车、通信基站、无人机、自备电站等各个领域。
技术研发、生产试验、品质监管、市场推广……王诚将他的43人团队分成若干个小组,相当于一家大集团公司的各个部门。“公司量产后,他们都是技术骨干、管理中坚。”两年来,王诚不仅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还为咸宁培养出一支精干的技术人才队伍,氢燃料电池的关键原材料、核心部件、组堆工艺等均可在咸宁完成。
“氢燃料电池试产成功后,今年试售也迈出第一步。”上月,王诚的团队向国内下游企业售出首台电池电堆,本月又接到数百万元的生产订单,今年下半年将建成3条生产线,明年量产阶段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到2020年,将形成年产20万台氢燃料电池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税收20亿元。
链接:
喜马拉雅光电科技股份公司2008年创办于武汉光谷,2012年落户咸宁高新区,着力生产研发LED产品、太阳能、风能等。2015年、2016年,公司相继与清华大学和中国能源工程建设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力争未来5至8年,氢燃料电池产量中国第一、世界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