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在翠竹的掩映下,竹屋、竹凉亭、竹阁楼,飞檐走壁、古色古香……2日,走进咸安经济开发区巨宁森工,一幅清新的江南竹景图映入眼帘。
“这些户外竹产品,全部都是我们公司生产的!”负责外销的副总经理章冰一脸骄傲地告诉记者,2013年巨宁竹业销售额有1000多万元,2016年达到了4000多万元,今年按目前的订单情况,销售收入预计会超过1亿元。
短短几年,销售收入翻了几番,这骄人的成绩与巨宁公司准确把握市场、及时转型升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咸安森工产业的龙头,上世纪90年代,巨宁木地板是业内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原材料采购难度加大,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木地板市场日渐萎缩。不思变革,躺在老品牌上吃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
转型势在必行。2010年10月,巨宁森工董事长李文国带领公司一帮人,到浙江安吉进行考察学习。
“全球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当时,安吉的重组竹远销全球,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一番考察下来,巨宁人的思路豁然开朗。
咸宁是闻名全国的“楠竹之乡”,全市有楠竹林约173万亩,立竹量达2.5亿株,分别占到全省的82%、72%,每年可伐楠竹5000万株。天然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市场前景,2011年,巨宁森工投资兴建了巨宁竹业,次年与中国林科院合作,生产竹基纤维复合材料。
“之前,咸宁的楠竹基本上就是用来做竹筷子,技术含量低;投资巨宁竹业,就是想好好利用咸宁的楠竹资源,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章冰说。
没想到,新的思路并没有带给巨宁丰厚的回报。由于刚进入竹产业市场,缺乏品牌、销售渠道,巨宁竹业只能生产地板板坯卖到安吉,安吉进行精深加工后制成竹地板出口。一年下来,只能赚个辛苦钱,真正赢利的环节都被下游赚走了。
而这些辛苦钱,也越来越不好赚。章冰介绍,5年前一立方米竹坯料4800元左右,现在跌到了4500元。由于上游的竹拉丝厂、设备维修厂等配套链不足,成本很难降低,只能赔本赚吆喝。
安吉的竹产业是集群化生产,各个生产环节配套完整,而咸宁竹产业配套不成熟,生产成本高,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巨宁人认识到,盲目学安吉,跟在别人后面跑,市场只会越做越死。
穷则思变,巨宁重新调整了发展思路:安吉主要生产室内竹地板,巨宁定位于生产户外重组竹产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一句话,我们不再给安吉生产布了,我们要自己做衣服卖!”章冰说。
公司科研团队通过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转化与技术创新,改进、优化重组竹制造关键技术疏解工艺,先后推出重竹庭院、阳台、卫浴定制产品,重竹户外地板、外挂墙板、竹钢型材等产品,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产品出口德国、法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深受好评。
从卖“布”到卖“衣服”,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巨宁下活了一盘棋。现在,来自国外的订单不断,除了现有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外,巨宁还在筹划增加新设备,提高生产能力。
“巨宁的转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生动实践。”咸安区委书记李文波说,作为全市百亿竹产业的龙头,该区将放大巨宁竹产业转型的示范效应,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