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6日 星期
畈上村的嬗变
记者 陈新 通讯员 邓东峰 陈伟

  地处大山深处的崇阳县畈上村,是电力“自供区”,也是省级贫困村。去年以来,供电部门投资900多万元,让村民用上“国网电”,也踏上精准脱贫之路——

  一

  9月13日,中秋节临近,崇阳县金塘镇畈上村村民沈德斌家热闹起来。

  “我要5斤腊肉”,“给我来两只腊猪脚”……一拨拨乡亲围在他家两个大冰柜前,选购过节用的腊货。

  “今年腊货量多味美,多亏这两个大冰柜。”乡亲们渐渐散去,沈德斌告诉记者,五六百斤腊肉保存在冰柜里,一个夏天都没变色变味。“大热天没停一次电,得感谢供电所呢。” 妻子汪享君接过话茬。

  沈德斌是畈上村的养猪大户,每年出栏生猪300多头。由于生猪行情变化大,他家每年腌制腊货,在山里山外卖。夏天是他家历年最难熬的季节。由于电压低,加之隔三岔五停电,冰柜里的腊肉一变质就得丢。建在后山坡的大猪圈没水气味浓,全家人齐上阵挑水冲洗……

  “往年忙忙碌碌谋生计,今年可大不一样。” 沈德斌夫妇算了一笔帐,一年出栏300头肥猪,每头可赚600元纯利,他家今年收入可达到18万元。

  沈德斌家的变化得益于“自供电”改“国网电”。

  二

  地处大山深处的畈上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一座小水电站,年发电120万千瓦时。畈上村及周边部分村组共3000余人,由此用上低价的“自供电”。当时,农村电力设施普遍薄弱,畈上“自供电”让周边村民羡慕不已。

  三十年过去了,小水电站发电能力达到极限,畈上村逐步成了“低电压”重灾区,跳闸断电现象越来越多,加之主管小水电站的水利部门没有专项经费改造“自供区”严重老化的供电设施,人畜触电事故频频发生。

  更为严峻的是,金塘镇各村扶贫开发风生水起之时,电力“卡脖子”的畈上村,却成为开发项目难以入驻的孤岛。到2015年下半年,该村没有一个大型种养项目,2300人中有贫困户56户、200多人。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去年下半年,国网崇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肖绪辉两次到畈上村调研,决心承担起国企的社会责任,让“自供区”用上既安全、又有保障的“国网电”。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公司迅速拿出电网改造方案上报。年底,总额790万元的畈上村配电设施改造项目,列入全省2015年度第二批农网改造工程。

  三

  今年3月,畈上村电网改造启动。线径16平方毫米、25平方毫米的裸铝线,改成70至120平方毫米的绝缘线;7米高的旧线杆,改成12米高的新水泥杆;配电变压器由原来的30千伏安、50千伏安换成100千伏安、200千伏安,总容量从370千伏安跃升到1600千伏安……

  “到6月下旬,畈上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同时还免费为用户更换了计量电能表,价值100多万元。”金塘供电所主任杨俊岭介绍。

  1组的郭船海是电网改造受益者。他家三口人住在村里最偏远的山岭上。过去,电灯昏暗像煤油灯,电饭煲煮不熟饭,逢年过节经常停电。电改后,他家的旧灯泡换上了日光灯,电饭煲重新派上用场,还添置了新电视、冰箱等电器。“真稀罕,几个月没停一次电。” 郭老汉感慨不已。

  从畈上村走出去的企业家沈德兵,是电网改造的最大受益者。多年来,他反哺乡亲的心愿因电受阻。今年3月电改启动后,他在家乡投资1.8亿元,相继成立生态旅游、万亩水果种植、10万只土鸡散养等7家公司,组建畈上村控股集团。

  在3组的土鸡散养基地,42个现代化的鸡棚已经落成,近2万只从外地引进的良种土鸡在山坡上自在地觅食……“一天上七八个钟头班,一个月可赚两千块。”饲养员刘任会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对基地工作很满意。

  据了解,像刘任会一样,村里共有30多人在养鸡基地工作,加上其他几家公司,全村有100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上班。

  “一人上班全家脱贫,畈上村今年可望从贫困村出列。”村委会主任沈果德信心满满。

2016年9月16日 星期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