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民”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人民的所思所盼。不能说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愿望一无所知,更不能说我们有意地忽视人民群众,事实上,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议事决策规则和办事流程在不断完善,也十分注重基层群众的反应。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一年365天,我们天天在忙忙碌碌做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然而我们有多少天是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与多少人民群众面对面地聊过天、谈过心,或者运用哪些有效方式,听到了多少没有经过过滤的原汁原味的群众的声音呢?没有来自群众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再高深的理性分析都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没有面对群众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就无法肯定地判断,我们的工作是做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我们自认为的显著工作成效,是真正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在赤壁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虽然身在县一级的基层,本应时刻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本应干的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事,本应将党的好政策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实在县乡
“政府引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形式募集资金,尽力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到市里工作后,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我先后到通城、崇阳开展“三同”活动,在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学到了许多东西。通城县天岳村的村支书带着我在村子里转,到农户家串门,听听在门口晒太阳的婆婆讲她是怎样千方百计地留住刚进门的儿媳妇,就让我学会了,判断一个村子是否贫困,除了了解收入情况,还应问问村里有多少打单身的,后者来得更加真实准确。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二阶段,相比较而言,我们离人民群众更近,打通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也更加迫切。我的上述体会和思考都还很肤浅,做得更加不够。志不强者智不达,我将乘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进一步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创新方式方法,打通最后一公里,走到群众中间去,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一块过、一块干,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收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
村,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但在实际工作中,想要真真切切地看到群众,真真切切地听到群众的声音,并不容易,感到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还是那么远。
如何缩短距离,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我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是通过传播最快捷的互联网,给全市人民发了一封公开信,鼓励大家给市委市政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鼓励大家有想法就说出来,告诉大家我们会认真研究处理。接着开放书记信箱,任何人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情给我写信,只要留有有效联系方式的,我都会请办公室的同志与之联系,分门别类责成相关单位现场处理,处理结果我看过之后上网回复。来信和回复全是公开的。从2012年8月22日到2013年7月18日,共收到来信360封,办理回复342封。来信涉及三农、社保、城建、交通、环保、司法、创业就业、干部作风等各个方面。有的事情一次回复群众不满意,我们就再办理,再回复。虽然有的回复仍然不能让群众满意,毕竟大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是要靠艰苦持久地干,才能取得
进展,不是靠一次回复就能解决问题,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供给群众一个较为方便的表达渠道,从而形成一种群众与党委政府沟通互动的氛围,可以多一个途径使党委政府知道群众在想什么,从而发现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体现出党委政府愿意为群众负责任的基本态度。后来甚至有来信寻找失散亲友的,这在网民中还引起了一点争议,有的说,这种小事去麻烦书记不好。其实,来信中的多数事项,在旁人看来,都是群众身边的小事,但对当事人来讲却是大事,可能还是生活中过不去的一道坎儿。我们尽力去一件一件地做,就能一点一滴地赢得群众的信任。我当时想,不要说找亲友我们会认真去办,哪天有群众来信要我帮忙找对象,那才真是把我当成了一家人。
不过,网上回复办理有个局限性:只见事不见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感性认识不够。为此,从2013年3月开始,我利用晚上的时间随机到一户村民或社区居民家里开展“入户走访”活动,并邀请左邻右舍的5到8位群众一起聊天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家庭收入、
困难和问题、对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从2013年3月19日到6月14日,我先后到蒲圻办事处、车埠镇、柳山湖镇、赤壁镇、蒲纺工业园等地的村组、社区共走访44户,包括种养大户、个体户、普通农户、生活困难户、老党员、退休干部、改制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复转军人等。我看到有了好收成的农民的笑脸,体会他们的喜悦,也看到71岁第一代的蒲纺女工,说着说着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入户走访使我深受教育,了解到许多第一手材料,发现了一些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从亲眼目睹家中现状,到面对面地聊天,了解到,赤壁最苦最困难的群众还是那些身患重病的人。8户低收入家庭中有因缺乏就业、因年老体弱、因子女就学导致家庭困难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因病致贫,其中有些病按现有医疗条件完全可以治好,但由于没钱,只能放弃治疗。为解决这个问题,赤壁市委市政府研究设立了城乡特困家庭“大病救助基金”,作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低保人员大病医疗救助的延伸和补充,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