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和许昭婵是一对80后小夫妻,去年两人一起辞去了金融行业的工作,共同经营起一家小画室。
这令周围的朋友大为惊讶:“在咸宁两人合起来近二十万的年薪,说辞就辞,也就他们这俩疯子做得出来。”
“干嘛放弃好好的工作来经营画室呢?这个投入大,还有可能吃亏不讨好。”记者还是忍不住问了句,听到这,许昭婵只是哈哈一笑,“因为快乐本身就和钱没有关系啊!”
去画室之前,一直以为是正儿八经的四方教室,没想到这小两口选在淦河边的花鸟市场上。画室十几米长的墙面全部使用落地窗,站在里面就可以将整个淦河的景色尽收眼底。
画室的两头被用作工作室和休闲陶艺吧。“没事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坐这晒晒太阳,玩玩泥巴、做做陶件,用自己烧制的杯子喝喝茶,多好啊!”说完许昭婵靠着沙发,闭着眼睛,一脸的陶醉样。
许昭婵是湖南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咸宁,就此爱上了这里,用她的话说:我喜欢这里的绿水青山,喜欢这里的悠闲自得。毕业之后她就来咸宁找工作了,还把在深圳做珠宝设计的男友杨哲拉到咸宁。
可是两个从小在艺术家庭长大的人在金融行业呆久了,便开始不适应了:“每天要和数字打交道,特别忙,可以说最忙的时候连和彼此打招呼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不是我来咸宁生活工作的初衷。”许昭婵这么说。
在一旁整理画册的杨哲接话了:“后来才发现辞职是最简单的一步,找场地、办执照、找材料、自己动手装潢,设计广告、发传单,一项项忙下来,我瘦了20斤。”
小学开学那天,两人同画室的3位老师一起去学校作推广,没想到下了雨,5个人的伞全都用去保护画了,第二天大家一起感冒。杨哲说:“一般人没法了解我们对画的珍视,那里面有时间、有感情、有付出。”
为了让画室更快地步入轨道,杨哲还专门从武汉邀请了“全国青少年宫优秀教师”高长江定期对画室作指导和培训。“整个湖北省《青少年宫美术培训丛书》都是他编写的,虽然这个过程有些艰难,但是也很感谢他老人家对我们的帮助。”许昭婵说。
临走前,许昭婵拿出几张材料纸,略显羞涩地对我说:“这个上面是我写的一点对美术和陶艺的理解,不知道你需不需要。”
整整4页纸,全部手写。惊讶于她的认真,惊讶于她的重视,当然也就明白了这个画室如何在两个月的时间吸引了这么多的学生,也明白了他们那股因为纯粹的喜爱,要把梦想照进现实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