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为我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20年的历史,在崇阳县、通城县及通山县等地广受群众喜爱。摄影爱好者詹文峰,因热爱与执着,历经5年时间,记录和拍摄了提琴戏的点点滴滴并编辑成《乡音——湖北崇阳民间提琴戏班影像》一书,带给人们视觉与文化盛宴。
一次偶然,他邂逅提琴戏
詹文峰对提琴戏的了解,缘于妻子是崇阳人。5年前一个冬日,一次偶然的机会,詹文峰邂逅提琴戏,并对“她”一见钟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那是11月28日,天很冷,下着大雪。我和妻子回家看岳父母,晚上10点多开车回温泉。路过白霓时,老远就看到有人在唱戏。”被雪夜里的灯火辉煌吸引,詹文峰停下车子,摇下车窗,欢快的曲子就飘进了车里,他精神一震,原来这就是提琴戏。
被这种原生态戏曲展现的魅力吸引,更为唱戏人的敬业执着折服,下雪的深夜里,詹文峰和戏班的演员聊了起来,他发现自己有用照相机定格那一幅幅画面的冲动。
这个戏班正是詹文峰《乡音——湖北崇阳民间提琴戏班影像》(以下简称《乡音》)的主角:白霓谭家村湾头戏班。詹文峰和他们约定,只要是周末有演出,就给他打电话,他要来看戏并拍照。
四天后,詹文峰接到电话,周六在港口有一场戏。还是大雪天,一大早出发,詹文峰花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找到那个小山村。
他到时,戏还没开演,但戏台前已经坐满了村民,这是为庆祝庞家祠堂修缮完毕请的戏。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全程直面提琴戏,拍了整整一天,对提琴戏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份热爱,他坚持了五年
翻开《乡音》,一帧帧动人的画面,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句句真情的表述,让读者见证了提琴戏真实影像的魅力。
135张照片,是从15000张照片里遴选出来的,他前后拍了五年时间。冬去春来,夏走秋至,五年里,田间地头,村村落落,他一直走在拍摄提琴戏的路上。3万文字,是从与演员、村民的一次次对话、聊天中,从自己的思考中而来。他拍了五年,也思考了五年,这些思考反映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他的人文关怀。
为了展现最真实的提琴戏,詹文峰的脚步遍布崇阳大小山村。语言不通,他就用录音笔录下来,回家让妻子翻译。
在《乡音》的创作中,詹文峰既是听众也是观众,他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思考融入画面中。前景、透视、特写、散点构图、区域分割等镜头语汇的广泛使用,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镜头里,他就是戏班中的一员。从提琴戏班组成结构、经营运作、台上台下、台前幕后、戏内戏外等多个侧面,以丰富的影像反映提琴戏班的真实生存状态。
在一位国际摄影大师的建议下,詹文峰决定将这些照片和文字编排成书,成为一种记录。尔后,花了8个多月时间,前后改了12次,《乡音》终于出版。
一种执着,他将继续关注
因为热爱,更因为这五年里与提琴戏的亲密接触,詹文峰如今谈起提琴戏头头是道。
《乡音》中大量的场景画面真实且不乏感动。搭建在乡野的简陋舞台,台上演员动情的表演,台下观众热情的喝彩,将乡土民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面上,《乡音》反映的是一个戏班,实际上却揭示出了诸多的社会命题:提琴戏为什么在崇阳盛行?提琴戏现状如何?提琴戏今后将走向何方?
从《乡音》中,读者能读到提琴戏曾经辉煌的历史,体味出当地厚重的地域文化,看到提琴戏班表面繁华与惨淡经营,感受到农民艺人对传统艺术执着追求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提戏琴班未来之路的步履蹒跚。《乡音》可称得上是提琴戏这一艺术的活化石,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书籍的出版引起关注。法国着名摄影师卢卡斯·席夫雷评价道:詹文峰的《乡村提琴戏》专题,我认为已经拍得非常好了,并已经够完整了,建议去参加国际型比赛。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谌胜蓝认为:《乡音》为一个主题的坚守,对一批草根的关注,留下了一份最质朴的,似文艺、似风俗、亦似生活方式的记忆。
尽管已经出书,詹文峰却认为,他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他还将继续关注提琴戏。虽然,未来提琴戏的走向令人担忧,但他还是充满希望。正如《乡音》最后一个画面:一辆崭新的提琴戏剧团演出车,行进在乡间崎岖的小路上, 田野里一只白鹅正引项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