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
浓浓桂花情尽撒方寸间
——集邮爱好者陈亚奇印象
文/记者 王莉图/记者 夏正锋

  小小的邮票,不过方寸天地,却是高雅艺术的代表之一。家住咸安的集邮发烧友陈亚奇,怀着对家乡特色——桂花的美好情怀,二十年集邮不辍,做成了一本桂花邮品专辑,并获得省级奖项。

  邮品屡获大奖项

  8日,记者在市集邮协会得悉,今年50岁的陈亚奇用近二十年时间搜集整理出来的桂花专辑《桂花之乡话桂花》获了几个奖。

  “去年,他的这组片子获得了我省规模最大的集邮展览——宜昌2012湖北省集邮展览铜奖,还获得了全国新人新邮展的银奖。”市老年集邮协会副会长余健介绍说。

  陈亚奇的“宝贝”五框80片,每一张邮品都被精心地装帧在透明的薄膜中,并饰以清新淡雅的淡绿色卡纸打底,每一片都被塑料薄膜齐划地包装好。尽管保管如此精细,但陈亚奇每次在介绍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翻阅介绍着,生怕弄坏了。

  与其说,这是一本桂花邮品专辑,还不如说这是一部桂花知识大百科,里面包含着:桂花的植物学定义、桂花的育苗技术、桂花的品种及产区分布、中国桂花之乡——咸宁等目录。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部大百科,全部是用邮品来反映。

  陈亚奇坦言,要做好一本邮品专辑,集邮者必须查阅大量信息,才能确保专辑的内容丰富全面,“这里面的邮品包含了首日封、信封、邮戳等邮品形式,有时候别人有相关的疑问,还会来询问。”陈亚奇笑道,这对于他来说,是意外收获。

  甘为家乡鼓与呼

  陈亚奇是咸安人,作为桂花之乡的赤子,他为“中国桂花之乡”的名誉感到自豪,但是,收集桂花邮品的行为,却缘于偶然。

  陈亚奇向记者展示了一套桂花邮票,上面标注着桂花的品种: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每一幅邮票画面精美、栩栩如生。他还清晰地记得这套邮票全国首发式的情景。

  1995年4月14日,意义非凡。那一天,他在当时的咸安区政府门口,看到全国首发的桂花邮票,而且其设计者朱力钊也曾在设计过程中,深入咸宁考察。不仅如此,首发当天,朱力钊本人还到现场签名。

  这激发了陈亚奇澎湃的心。于是,他匆忙之间赶到远在咸安城区的邮局,买来桂花邮票,开始了自己的“桂花”邮品收集之路。

  记者翻阅着陈亚奇的桂花专辑,发现其中很多邮品与本市的渊源极深。陈亚奇一一介绍着:桂乡有着深远的桂文化、桂花的四大品种我们咸宁都有种植,我市很多地名也是包含桂花因素,如桂花镇、金桂路、桂乡大道等,这些在陈亚奇的专辑里都得到了清晰的分类。

  “我们咸宁不仅是中国桂花之乡,而且很多地方的传说、地名都含有桂花因素,我是桂乡人,选择家乡的特色来做专辑,再合适不过了。”陈亚奇说,他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求票路”。

  锲而不舍追票路

  在陈亚奇看来,专辑中很多邮品,都充满了求索的坎坷,“几乎每一幅邮品,都暗含着一个故事。”陈亚奇乐呵道。

  他指着一套其貌不扬的邮品对记者介绍:这是这本专辑的“魂”。关于这套桂花小全张无齿票的昔日求索,情形历历在目。

  1995年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钱币邮票博览会上,这套小全张的身价被炒得极高,看似普通的邮票,必须花上近三百元购买博览会入场券入场,才有机会买到,而拿下这套小全张,必须花销五百多元,这个数据对于当时工资仅百来元的陈亚奇来说,几乎是半年的工资。囊中羞涩的他,选择了忍痛舍弃。

  可是,7年后,当陈亚奇的经济能力稍有改变,他又开始追“票”。一位海南藏友有票,但要价千元,陈亚奇跟他磨了三年,终于,在2004年,陈亚奇花上两个月工资——两千元,捧回了那套小全张。

  不仅如此,陈亚奇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奔赴各大集邮市场,甚至废纸回收站,寻找“有缘”的邮品。

  在陈亚奇的邮品中,有一枚标有“中华桂花之乡”邮资门票的错票,就是他在一家废纸回收站内淘到的,“在废品站里,这些都被当成垃圾,如果错失,还是很可惜的。”陈亚奇说,因此,他养成了定期去废品站的“习惯”。

2013年9月10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