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几个朋友要我帮忙挑选一篇“好讲的课文”,参加县市优质课比赛,我婉拒后陷入沉思中。
我是教语文的,小学教过,初中也教过。在我看来,语文没有哪一篇是属于“好讲的课”,也没有哪一篇属于“难讲的课”。怎样界别课文的“好讲”与“难讲”,实在是没有标准。我想,如果能潜心备课,钻研教材,优化教法,什么课都属于“好讲的课”;如果敷衍塞责,不精心备课,不走进文本、走进学生,无论哪篇课文都是“难讲的课”。
婉拒朋友时,我说,优质课竞赛的选课,如同挑选朋友一样,首先你对这篇课文要有“感觉”,这个“感觉”指的是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或是处理文本有巧妙的方法,或者是在朗读上很有表现力等。有了“感觉”,才会深入地进行研究,创新设计,优化手段。
朋友问:“你手头上是否有好的独创的教学设计,借我参赛。”朋友的话,让我唏嘘不已。
其一,两人的成长阅历,学习背景,知识储备,以及处理课文的方法有差异,教育思想、课堂特点也就不可能相同,怎能“拿来就用”?再说,一篇课文,不深入进去,不将课堂环节、评价手段、教学技巧渗入到脑海中去,进行消化,即使参赛也不可能出彩。
其二、朋友对优质课竞赛的认识还处在“别人推荐课文,借用别人的教学设计,我幸运地表演”的层面上,那么参加优质课竞赛就毫无意义。在资讯如此迅猛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该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终身学习,促进专业发展。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可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可能站在专业的前沿。
我认为,参加各级优质课竞赛,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锤炼赛场的应对能力等,应该是一种自发的、向上的专业发展的“自觉”。只有这样,专业水平才可能提高,个人素养才会提升,这也应该是优质课竞赛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