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是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有用心唱歌的歌手,有高水准的现场团队,有惊喜,有PK,还有一张张表情丰富的脸。
观众为齐秦的《夜夜夜夜》和辛晓琪的《领悟》所感动,为林志炫的华丽嗓音、黄绮珊的余音绕梁、陈明的宝刀未老喝彩,为尚雯婕闪亮造型以外的“会唱歌”所惊艳。有人说这样的节目能让过气歌手咸鱼翻身,比如黄绮珊开始火了,出场费比之前翻了20倍,云云。然而后续呢?是否真的能够让节目成就歌手,让他们走得更远?
答案是不尽然。《我是歌手》的节目规则本身就决定了这不是一个庶人或者新人的舞台,大牌如王菲、陈奕迅则很早就拒绝了节目组的邀约,理由不外乎:赢了又怎样,毕竟已经名声在外;万一没唱好输了倒不大好,让人情何以堪。于是节目的主力军就成了一批过气歌手。
说过气有点不敬和不忍,毕竟他们曾经辉煌过,并且仍在奋斗拼搏中。但是一个歌手的职业生涯总是受大环境、自身条件、机遇,甚至外貌年纪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他们上了《我是歌手》,这些原因依然很难改变,比如齐秦的退赛是因为身体原因;陈明即使唱得再好,也很难唱得比当年的自己更好;黄绮珊当年曾有“亚洲第一女高音”之称,却一直没有自己的作品和歌迷,很难想见比赛之后她能够在现今的音乐环境中为自己觅得好作品和歌迷——光是商业的红火,对一个歌手来说并不足以带来事业第二春。
再来说说年轻歌手。尚雯婕在一众参赛歌手中算是新人,问题是如果这个舞台全由年轻歌手接手,结果会怎样?且不说背后的各种纷争,光是新面孔就很可能让观众兴趣大减。节目收视率的硬指标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这个节目自然也不会因此帮到更多的新人。
崔健说过,你永远不能期待电视文化取代音乐文化。即使坚持真唱,上电视全部用自己乐队现场演奏的较真者如崔健,亦承认演唱会和电视上那是表演,意即真正的音乐不是这么做出来的。
《我是歌手》也是一样的道理。参赛歌手把老歌重新改编演唱,但很少有人愿意用自己的新作品参赛。节目收视率的要求使老人老歌的翻新成为首选,这个选择只能成就节目却无法为歌手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亦无法刺激新作品的产生。老瓶换新酒毕竟不能长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