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山峦叠嶂的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如今正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新姿焕发生机。这个曾集"库区、山区、老区"于一身的贫困村,在市委办公室、市供销社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协同攻坚下,探索出"党建+产业+生态"的特色振兴之路。
■ 聚焦民生,筑牢幸福根基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扎根基层,主动担当。他们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全村260户869名立卡建档户进行常态化走访,因户施策,确保帮扶工作精准有效。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修建了9.1公里通村主干道、2.7公里楚王山至桃坪公路和4.1公里长夏畈至朗口公路,打通了石门村与外界的联通,为乡村振兴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为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工作队完成了中心水厂过滤池改造和管网铺设,让村民喝上了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此外,在全村安装18个应急广播、110盏太阳能路灯、2个户外消防栓,新建40个垃圾分类收集亭。在全市建成首个村级三农服务中心,成立石门村供销合作社。完成河道清淤、入户路硬化、修建挡土墙等一批村民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
■ 倡导新风,共建美丽家园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石门村注重环境卫生的整治。该村以通山县全域村湾环境整治行动为契机,认真落实“扫干净、码整齐、清杂草”的要求,探索“三奖三惩”责任包保制度,重点推进全村29个村湾的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党员大会、屋场会、入户宣传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如今,石门村的大街小巷焕然一新,门前屋后清扫干净,木材砖石摆放整齐,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同时,石门村还注重文明乡风的培育。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媳妇"等评选,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形成崇德尚法新风尚。
■ 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依托60%耕地达富硒标准优势,采取"村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产富硒大米5万余斤,建成肉兔养殖、四季果园、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等基地,村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深挖茶马古道、楚王山革命遗址等文旅资源,推进牛岩山旅游区、长夏畈古民居开发,建成400亩荷花基地,汇聚70余个品种。
如今,石门村正以楚王山革命纪念园的红、长夏畈古驿道的古、千亩荷塘的绿,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诚邀八方宾客共鉴古驿新村的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