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叶子 通讯员 邓丹 梁宁)“老李,赶紧检查下14号棚的喷头,这气温一个劲儿往上升,湿度千万得稳住!”4月10日,在嘉鱼县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负责人李国平脚步匆匆,穿梭在各个大棚之间,仔细查看水稻苗的生长情况,眼神中满是关切。
走进大棚,满目皆是基地替农户代育的水稻苗,一畦畦、一行行,绿得发亮,鲜嫩欲滴,盎然生机扑面而来。“今年农户的需求可不少,选的品种五花八门,再生稻就有5个品种,早稻也有两三个,不同品种就像不同脾气的孩子,管护方法各有讲究!”李国平介绍,目前基地里培育了70亩的早稻和100亩的再生稻,预计移栽面积将达3000亩,丰收的前奏已然奏响。
水稻苗培育,温度、湿度把控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几日气温持续攀升,基地人手告急,附近不少村民纷纷前来助力,最忙碌时,务工人数直逼40人,每人每天能挣150至200元,既解了基地燃眉之急,又为乡亲们添了一笔可观收入。
据悉,相较于农户单打独斗式的育秧,集中育秧依托规模化、工厂化运作优势,充分利用机械化设备与大型育秧设施,大幅节约时间与人力成本,提高种植效率。今年,该基地的水稻育秧成苗率达98%,农药施用量减少40%,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通过恒温调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生产效率提升60%。
为给育秧技术持续“充电”,李国平专程从孝感请来一位深耕农技领域几十年的老专家扎根基地,为育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把脉问诊”。此外,基地还贴心备上机械化种植服务“套餐”,让农户全程无忧。
据悉,嘉鱼县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累计投入建设性与生产性资金900万元,占地100亩,包括10亩智能温室连栋大棚、30亩标准化单体大棚、900平方米自动化加工车间及300平方米恒温育苗车间,配置全自动育苗流水线、智能插秧机等先进农机设备,构建起"育秧工厂+技术培训+农机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年育秧能力可满足2万亩稻田机械化插秧需求。
记者12日获悉,来自陆溪镇农户选种的再生稻新品种——甬优4949已率先达到移栽标准,当日已整齐地插入田中,开启新一轮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