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专
通山圣庙,又名文庙,也即学宫,位于通羊镇四街,背靠罗阜尖,面临通羊河,进深近百米,占地4400平方,建筑面积2300平方。圣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就是滕子京重建岳阳楼的那年。营造时依山就势,落差近十米。经历朝扩建,渐具规模。
庆历四年始建到元末已衰败无存。明洪武三年(1370)诏命天下各府州县皆立儒学,知县任昂在旧址上创建,此后,地址一直没有变更。后来,景泰知县吴云莱、弘治知县戴譓、嘉靖知县林金和张书绅、万历知县谯龙田,以及清康熙知县龚在升、乾隆知县陈钧、嘉庆知县田穮、咸丰知县钟荣光,共有九任知县先后进行了修葺和扩建。明嘉靖知县林金扩建时,得到了朱廷立的大力支持,朱廷立还为此写过一篇记录的文章《修学备遗》。
经过两朝九任知县努力,圣庙形成五进规模:第一进为棂星门,第二进为仪门,第三进为先师庙,第四进为明伦堂,第五进为尊经阁。九任知县成就了圣庙,圣庙也成就了他们。他们中的林金、张书绅、谯龙田、龚在升、陈钧等,是通山历史上政声较为显著的知县,圣庙无疑为他们加分了。
朱廷立是通山历史上影响力最为隆盛的名人,圣庙是他的母校。嘉靖年间,朱廷立辞官回乡,知县吴云屏有意请他为扩建学宫出力,他当仁不让。恰在此时,巡抚湖广都御史陆杰拨给通山四十两银子,要求在县里为朱廷立修建“少卿坊”,朱廷立请求将此银用于建设学宫,自己又带头捐资百金,湖广巡按御史史褒督促州财政也拨出百金。正当开工之际,知县吴云屏突然因故去职归乡,学宫建设继续推进。朱廷立乡居八年二次出山,湖广巡抚姜仪又拨出一百二十金,要为他建设“中丞坊”,他又请求将此用于建设学宫,巡抚再增拨建设资金二百余金。扩建工程在知县林金手上完成。前后历经六年,耗银一千多两。
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孔子大典。
新进生员,要在县官带领下,鸣鼓奏乐,先谒大成殿,行三跪九叩之礼。再至明伦堂,对教官行四拜礼。然后,设香案,县官、教官俱望阙里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分班席地而坐,领新生听读朝廷颁行刊刻的“卧碑”碑文,也就是《御制训斥士子文》,读完后仪式结束。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开学典礼,称为“送学礼”。
1930年6月23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进驻通山县城,军团指挥部设在圣庙。6月25日至30日,红三军团前敌委员会在圣庙召开前敌委员会议,会议由总指挥彭德怀主持,讨论攻打岳阳、长沙和巩固鄂东南根据地等问题。开国上将王平,当时是圣庙门口站岗的哨兵。王平在通山经历了很多,在圣庙站岗放哨之事却让他经久难忘。
民国通山县政府曾设于圣庙,今遗存有石质镌刻门楣堂牌一方。新中国成立后,通山县人民政府也设立于此,后更名为通山县人民委员会,均有堂牌。三道门牌重叠同镶一门,且保存完好,殊为罕见。
通山圣庙因为如此深度地参与了通山县历史,又保存完好,有幸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路自通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