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常在心 师德长在行
——记咸宁市优秀班主任、咸安区双溪初级中学初三年级主任葛卫国
●记者 夏咸芳

  他三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真情和爱心浇灌着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奉献一生。

  在学校,他严把教学质量关,在担任该校初三年级数学科目把关教师,初三年级主任的同时,他还年年身兼班主任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他为人师表的宗旨。在他的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件风格各异的“艺术品”,他用诗意的手法雕刻最好的乡镇少年,用关爱的和弦奏出华美乐章,成为师生们最喜爱的老师。

  他是葛卫国,是咸安区双溪初级中学初三年级主任。

  注重师德修养 勇挑工作重担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校初三年级的带头人,葛卫国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周密谋划、务实高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带领初三年级干劲高涨、勇往直前,用厚德真情诠释着生命的朴实无华。

  在教学实践中,他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之路,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坚持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与心得记录下来,为教育科研积淀了基础,为年级管理积累了经验,真正做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课堂外,他带领全年级成员共同研究、深钻课标、教材,把握授课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了解学生实际,确定相应教法。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身体力行地坚持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以诚待人,精心指导青年教师,倾尽全力做好传帮带,不仅乐于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还经常在集体备课中提出独到见解,帮助青年教师克服教学难点,鼓励他们立足课堂,掌握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反思,提升教师素养,掌握教学技艺。在他的影响下,年级里的年轻老师、年轻班主任都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

  他还勇挑重担,有两年时间,他在做好年级教学活动,开展好教务管理工作的同时,甚至独自承担起两个班的数学科目教学工作,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工作常态,他以春蚕精神、蜡烛品格,始终和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为祖国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责任,而他的担当与负责的精神,在学校一直被传为佳话。

  爱心浇灌桃李 引领学生成长

  作为一名市级优秀班主任,葛卫国带班有着自己的一套秘诀——为每一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以此追踪学生们的成长轨迹。在这些学生档案记录中,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一一记录在目。

  一次,葛卫国班上来了一位有着轻微听力障碍的女孩小丽(化名),她不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多位老师跟葛卫国反映该生因上课不愿意带助听器而无法跟进学习进度。为不在大庭广众下损伤小丽的自尊心,葛卫国“心生一计”,他拜托班上语文老师在班上布置了一篇习作《身边的榜样——我的同学》,并由此找到了小丽心目中的榜样,并将小丽和她心目中的榜样安排在第一桌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女生间的小秘密,很快,小丽就主动在课堂上戴上了助听器,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成绩也逐步得到提高。

  日常工作中,葛卫国还坚持给学生写爱心寄语,书写他们的学习行为记录,收录他们书写作业的样本、收集学生的各种奖励证书、对学生的每月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而葛卫国也会根据这份成长档案,对学生们因材施教,在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优点的同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纠正他们的不足之处,在他面前,学生轻松、活泼与自信,不必担心失误而带来讽刺,不必害怕因轻视而产生孤独。

  他还十分注重家校共育,每学年初,他都利用手机短信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家长微信群,每月与学生家长进行一次电话沟通,每学期上门进行一次家访,在了解孩子在家情况的同时,也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他的耐心、细心和严格地教育下,班上班风、学风越来越好,而他也成为了孩子们最为知心的“引路人”,所带班级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镇前茅。

  努力钻研业务 不断丰富内涵

  深耕课堂之余,平时不管多忙,葛卫国都会挤出时间阅读有关专业期刊、教学理论、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书籍,以提升理论修养和认识高度,拓宽专业理论广度;结合课堂教学得失,他以实践为底色,以学科理论为指导,增加课堂的深度,深得学校领导的信任,深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赞许。

  从教30年来,葛卫国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并多次在师德师风和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他本人也多次荣获校、镇级师德标兵,骨干教师、镇级中考先进个人、咸安区常规教学先进个人、咸安区课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咸宁市优秀班主任、咸安区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所撰写的《等边三角形》先后荣获咸安区教学案例一等奖以及全国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主持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结题,经他指导的学生石根源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

  面对记者的采访,葛卫国说:“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既然选择了教育,我就无怨无悔,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在岁月的历练中感受着育人的幸福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