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莲花塘村洞门口:
葡萄“串”起农旅融合产业链
●记者 葛利利 王奇峰 通讯员 李攀龙

  眼下,又到葡萄飘香时。赤壁市赤马港街道莲花塘村洞门口的葡萄迎来丰收季,以“‘葡’写致富路 幸福‘乐萄萄’”为主题的第六届洞门口葡萄丰收节暨农旅文化节更是吸引八方来客齐聚。

  享葡萄盛宴、体验葡萄采摘、了解农耕文化……一串串葡萄,串起农旅融合发展产业链。

  ■讲品质 勤管护

  树立生态果蔬品牌

  7月30日,走进幽兰山家庭农场的葡萄园基地,一排排葡萄架映入眼帘,一串串紫黑色的夏黑葡萄挂满枝头,前来品尝、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把多余的坏果、坏枝剪掉,才能保证每串葡萄都美观。”谈及葡萄园打理,基地负责人吴珍滔滔不绝:“葡萄生长期,每三至四天需要进行一次全面施肥。现在成熟了,就要将坏果、坏枝及时清理……”

  莲花塘村六组洞门口原本是一个幽静的小山村。村前屋后古木成荫,林间绿草葳蕤,薄雾轻笼,秀美的自然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养育了果敢善良的吴珍。

  2014年前,吴珍曾在深圳一家钢结构公司工作。一次回乡探亲,她发现家乡变了样: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留守妇女。

  2015年,凭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勇往直前的干劲,吴珍回家做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她用在深圳打拼多年的积蓄,回乡创办了赤壁市洞门口农业生态产业园,开始在葡萄种植这个行当上摸爬滚打、不断摸索。

  2017年1月,她又流转闲置荒地百余亩,创办了赤壁市幽兰山家庭农场。在赤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幽兰山家庭农场秉承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的信念,坚持用“果蔬种植+观光采摘+休闲服务+农特销售”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引进实施了V型棚架避雨栽培技术,全自动有机喷滴灌系统,合理利用空间,打造了“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甜美”的生态果蔬品牌,吸纳20多户农户加盟葡萄、蔬菜种植,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10名为脱贫户,每人每年增收6000多元。

  ■辟蹊径 宣美景

  吸引八方来客聚集

  7月30日上午9时,第六届洞门口葡萄丰收节暨农旅文化节在喜庆的开场舞《花鞭盆鼓》中拉开序幕,舞台上,乐器合奏、太极、旗袍秀等独具特色的本土节目轮番上演,点燃了在场观众的热情。

  舞台上热火朝天,舞台下也不甘示弱。活动现场设置了农副产品展销区,不少游客通过展销会打卡的方式共同体验丰收的喜悦。

  “这里的葡萄是喝山泉水长大的,清甜、爽脆,比市场上卖的葡萄更好吃!”来自嘉鱼的游客由衷感叹。

  原来,在吴珍的葡萄园基地不远,有一处赤壁市民家喻户晓的“洞门口”美景。炎炎夏日,离洞口几十米开外,就能感受到阵阵凉意。走近后,可见清澈的泉水从洞口流出,周围薄雾弥漫,好似闯入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吴珍表示,正是有如此美好的自然资源,她便借助“洞门口”的名气,连续举办六届葡萄采摘节与年货节,通过“农产品+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八方来客聚集洞门口,让广大游客既能品尝到赤壁的优质水果,又能体验优美的生态环境,推动其他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达到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动力。

  ■谋项目 串产业

  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在幽兰山家庭农场的葡萄园基地,一块“赤壁市科普教育基地、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宣传牌十分醒目。宣传牌上,青少年、大学生们围聚一起参加葡萄采摘、户外拓展等场景一一展示。

  “水果种植不能局限单一的采摘模式。”吴珍介绍,她的家庭农场立足自身农业资源,以农为特色,结合农耕文化、劳动实践和户外素质拓展,将研学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符合本地学生实际的劳动课程体系,发挥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同时,通过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研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知识融合。

  为优化农场经营结构,吴珍还开辟了养殖功能区和蔬菜种植区。采用“家畜、有机肥、水果”一体化的生态养殖模式,使养殖场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用家畜粪便加工而成的生物有机肥,也为园区果树提供了充足的肥料。

  眼下,吴珍又开始谋划新项目——建设葡萄酒厂。说起她的新计划,吴珍信心满满。她说,要充分利用葡萄资源,实现葡萄经济转化。

  “我想树个正面典型,既提升水果品质,又通过农旅结合来增加附加值。”吴珍说,未来,农场将形成集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包装饮水、农家乐、户外拓展、亲子科普等于一体的休闲生态农业产业园,带动莲花塘村乃至赤马港街道的生态种植业,并结合生态旅游不断做大做强,共同促进农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