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记忆馆,承载几多乡愁。咸安区横沟桥镇凉亭垴村村民施仕维创建的农耕生活记忆馆,展出的不仅是乡村岁月流转的变化,也承载着珍贵的时代记忆。
创建专业展馆
初夏,咸安区横沟桥镇凉亭垴村,树木葱葱郁郁,沿着弯弯小路,一路上车很少,节奏突然就慢了下来。
不知道拐了几个弯,车子在一个院子里停了下来,“凉亭垴村农耕生活记忆馆”字样的门牌映入眼帘,令人不禁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53岁的施仕维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听清记者的来意后说道:“快进来,正好也可以给我提提意见。”
院子虽不起眼,走进去才知奥妙之大。从先秦到近现代,3000多枚货币仿佛在诉说历史的变迁。瓷器瓷瓶,大的瓦缸、小的瓦罐、完整的石磨、残缺的石槽,靠墙摆成长长一行,还有量米的升、没有秤砣的秤杆、放映影片的铁箱……
“这些电影为啥一个个用铁箱装着?”“之前农村放露天电影,都是那种胶片形式的,拉出来长长一卷,所以你们看,每个铁箱上面对应贴着影片名字,方便找。”农耕记忆馆的每个物件,施仕维都如数家珍,知晓每样东西的年份、来历、用途,俨然一个资深“讲解员”。
“说不清有多少了,加起来6000多件总是有的。”施仕维说,收集这些东西,他花了整整23年。
“农耕生活记忆馆的建成,不仅让当地村民和游客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味,用印迹乡村的形式推进村落共同记忆的回归,也助力当地成为生产宜居的风景线,更成为文明乡风的根与魂,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打捞历史记忆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莫名地喜欢,你看这些农耕用品,现在的娃娃们生长在物质丰裕的年代,对以前老一辈怎么耕田、生产、生活都感到好奇,却没有什么渠道去了解。我们把这些老物件收集到一起,什么是过去的农耕文化,娃娃们一看就明白。”
现代化改变了缓慢而幽静的农村生活,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这些传统乡村再普通不过的物件,如今已经很难在村里见到。
“但这些遗弃的老物件,都是过去旧时光的记录者。”生意不忙的时候,施仕维都在走村串巷,哪里拆迁了,施仕维就去“寻宝”,断壁残垣之间,破碎的瓦罐,施仕维会捡回来重新修补,看上的物件,只要价格合理,施仕维也会来者不拒。
搜集的东西渐渐多了,如何妥善陈列就成了施仕维操心的事情。因缘巧合,他打听到,咸安城区银泰百货商场内,某个珠宝商家正准备换掉一批玻璃柜台,施仕维马不停蹄赶了去。
“你们好,这个柜子大概几成新呀?展柜里的照明灯还能用不?” 施仕维抹着汗气喘吁吁,一裤脚的泥巴点。
一番交谈下来,商家得知眼前这个相貌朴实的中年人为了办乡村展览馆,从城郊一路赶来城区。品牌负责人也被施仕维感动了,将一组展示柜以实惠的价格转给了施仕维,并承诺以后再有更换的柜台,优先联系施仕维。
就这样,施仕维靠着多方奔走,给搜集到的老物件们安装上了一个个“格子间”。
施仕维并不是一个生来怀旧的人,九十年代,他就做起了食品加工生意。“一开始,我们这有点品牌的食品基本上都是我代理的,赚的钱也基本上都砸在这里了。”施仕维说,许许多多原本就不起眼的东西,又在不起眼的时候,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未免有些可惜。
传承文化薪火
老物件在别人眼中没啥经济价值,但在施仕维心里,每一个物件都有农村的一段历史,一份记忆,一份文化,一份乡愁。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但退出视野的老物件是自古以来农村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农村文化的根。我收集它们,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记住乡愁,和现在的幸福生活形成对比、珍惜幸福。”
“老施,又来客人啦!”每次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乡亲们就马上给施仕维打电话,他不管在哪里忙,都会第一时间拿着钥匙赶回来开农耕记忆馆的门。
为了方便就近料理场馆的大小事宜,施仕维索性将自己的副食生意重心转到了本地。“钱赚少点没什么,精神上要富足。”现在,农耕生活记忆馆成了凉亭垴村的“地标性建筑”,为家乡做了点事,施仕维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幸福。
随着参观者越来越多,农耕生活记忆馆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每次免费向人讲解完,施仕维都将“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作为结束语,寄语年轻一代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寻见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为美丽乡村建设做一份贡献。
施仕维在收藏老物件的同时,也不忘其建馆的初心,他希望能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并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到馆进行参观。通过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把记忆馆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充分发挥这些藏品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
“我马上要去北京的研究所学习了,父亲说等我学好本领,可以回家乡来,发挥所长。”如今,施仕维的儿子从考古专业毕业后,也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
“一家人对这项工作都是很支持的,每一个老物件,都是一段生活的记录。别人往前看,我觉得,我可以往后走,为过去的生活,留下点儿东西。”施仕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