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从山中来
“通山山鼓歌师进课堂” 让高校教育更接地气

  本报讯(记者 杜培清 通讯员 金顶挑)鼓从山中来,带着山野风。师生鼓匠共唱和,同传太古声。4月11日下午,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举办“鼓从山中来——通山山鼓交流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长歌专业委员会主任万立煌与通山县九宫山镇程许村的涂诗次等六位山鼓歌师,走进高校音乐课堂,让大学生们“零距离”感受非遗之美。

  据了解,山鼓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号子,有着固定的演唱程序和规定,山鼓歌是大量成本成套的专用民歌,中间再穿插一部分歌师即兴编唱的段落。在讲座中,万立煌系统深入地介绍了通山山鼓的历史渊源、文化信仰、多元特色、展演仪轨与时代价值。

  在挖山鼓表演环节,来自九宫山镇程许村的村民涂诗次担任鼓匠,涂诗满、涂诗友、涂传寿、江细香、涂元花等人担任歌师,为在座师生再现了祭神呼彩、开鼓、鼓阵、收鼓等仪式环节,演示了“搭鼓皮”的方式与要求,并演唱了《送郎》《送茶》《四季景》《望饭》《饭后中》等山鼓歌。

  他们用假声唱出高亢入云的“长号”腔调,用真声唱出铿锵有力的“小号”腔调,在鼓匠“喊号”和歌师“回号”一唱众和的歌声中,听众仿佛回到传统社会集体劳作时“一鼓催三工”的壮烈场景。在铿锵有力、富于节奏感的山鼓声中,民间歌师与100多位师生一唱众和,专家学者与师生之间热烈交流。

  此次活动的策划者、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栗建伟博士介绍,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自成立“幕阜山区域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研究中心”以来,通过调查研究、舞台表演、课堂教学等方式多维度地传承幕阜山区域的传统表演艺术。为传承、研究通山山鼓,自2019年以来,音乐学院先后到通山县通羊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地调研,采访多位山鼓歌师。

  2021年1月11日,栗建伟在九宫山镇程许村采访涂诗次等歌师时,发现他们传唱的山鼓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明显的完整性、本真性、艺术可听性及舞台呈现可能性,为此他与同事、民间歌师花了3年多时间筹备了此次“鼓从山中来——通山山鼓交流会”。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赵峻说:“幕阜山区域传统表演艺术传承研究中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幕阜山区域’,另一个是‘传承’。现有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参照西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无法覆盖区域民间音乐,而区域民间音乐舞蹈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瑰宝。作为鄂南唯一一所具有音乐舞蹈专业的本科高校,师生有着良好的音乐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提条件,将传统表演艺术引入专业教学之中,形成合理有效的传承模式,这是对传统表演艺术最为行之有效的保护。”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刘进清表示,此次活动总结交流了通山山鼓的保护经验,强化了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师生之间的合作力度,突出了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提高了高校师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保护民间文化的力度,是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联合地方各界人士保护传承幕阜山区域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