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农村教育的无限挚爱,我在乡教园地已默默耕耘了二十四个春秋……”9月14日,记者在咸安区双溪桥镇初级中学采访时,一名教师这样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从教经历。他,就是2022年教师节之际,被双溪教育总支授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的该校政教副校长,9(1)班、9(2)班、9(3)班政治教师——郑涛。
今年48岁的郑涛,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英语一级教师,上世纪90年代末从咸宁教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该校任教至今。24年来,他从教虽然平凡普通,但也闪烁出“几点星光”。
■加强“充电” 提升自我
人常说,欲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郑涛自踏入教坛那一刻起,就注意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的师德理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施教”各类活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师德上提升自我。同时,积极钻研教学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翻阅相关教学业务书籍。采取“挑灯”夜学、上网查询学、向同事请教学、外出学等方式学习。“陈老师,这个课题,你看怎么办……”“张老师,这道题,你看这样理解可以吗?”郑涛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主动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通过不断努力,郑涛个人的道德品位得到了升华,教学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一篇篇论文不断“诞生”,一件件课件相继“出炉”。“郑老师人又好,教书能力又强,我们都很佩服他……”当天,记者采访时,一位了解郑涛的老师这样说。
■真心真情 呵护学生
郑涛有句口头禅:“当老师,就要真心真情地关心学生,呵护学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9年9月的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学生陈同(化名)不小心将垃圾桶碰倒了,导致垃圾泼到地面。此时,正路过的郑涛,没有批评陈同,而是走过去,将垃圾桶扶起,然后将垃圾撤起来,放进垃圾桶。郑涛的无声举动,让陈同无地自容。他望着郑涛离去的背影,心里产生了一种内疚感,默默表示,以后一定注意,做一名爱卫生、讲文明的学生。
双溪桥镇是一个打工大镇,留守学生多。一些孩子因缺少父爱母爱,性格变得内向、孤僻,不爱学习,导致成绩差。学生曾志(化名),由于爸爸长期在广东东莞打工,妈妈常年患病无力照管辅导他。由此,他很自卑,自暴自弃,成绩一天天下滑。见此,郑涛十分着急。于是,他找曾志沟通、交流,教育他要学会坚强,学会自立,做生活强者。在郑涛的热心开导、耐心帮助下,曾志终于走出“困境”,“华丽转身”,开始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成绩逐渐提高,期末考试时,各科成绩步入班上前列。这是郑涛从教生涯中关心学生的两个缩影。
■精心施教 教学相长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郑涛作为副校长,除了做好分管工作,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注意示范带头,精心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课;坚持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带头上研讨课,随堂听课,及时与老师交流、沟通、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碰到的问题及寻求解决办法。一次,为了将一个教学问题解决好,郑涛带领相关教师进行了几轮的讨论分析。最后,终于找到了精准答案,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
同时,郑涛还力求根据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采取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习反应慢、成绩差的学生不放弃、不歧视,进行耐心辅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学生吕蒙(化名),从小患过脑膜炎,学习上反应比较迟钝、记忆力差,成绩跟不上。为此,郑涛单独给他“开小灶”,进行耐心辅导,有些需要记的,让他反复背诵;有些难题,让他反复做。对他出现一点点进步,便在班上提出表扬,激发增强他的信心。就这样,吕蒙在郑涛的坚持不懈的教育帮助下,由后进变先进,成为班上优等生。由于郑涛教学方法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期末考试时,郑涛所带的班级学科成绩步入全区同类学校先进之列。“郑涛自踏入教坛后,一直工作于农村学校,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真可谓‘乡教园地默耕耘’!”最后,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陈佩帮对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