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受父母亲的影响,我对中国戏曲情有独钟,黄梅戏、楚剧、湖北大鼓等我均能哼唱一两段,湖北本土戏曲类电影我看了一部又一部。至于河南曲剧我一样可以用喜爱有加来形容,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土生土长在咸宁的我根本不会说河南话,甚至连剧情中说快一点的对话听起来也比较吃力,但我觉得对河南曲剧的喜爱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湖北本土戏曲。
前不久,我在手机上搜看了河南曲剧《卷席筒》,接近四个小时的实景剧电影,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继续搜看了《卷席筒》的舞台剧。不管是实景剧还是舞台剧,每看一遍我感动一次,每看一次都会潸然泪下。由海连池先生演绎的小仓娃的这个人物形象,堪称河南戏曲界的奇迹,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他把小仓娃的善良、天真、勇敢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吊足了我的胃口。剧情的发展也是曲折离奇,刺激着我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似乎所演绎的就是自己的命运。
小仓娃是一位善良可爱的少年,他从小失去父亲,跟随母亲改嫁到曹员外家。自从他母亲嫁过来以后,曹家再无安宁的日子。首先是把曹员外的儿子曹保山一家人赶到阴暗潮湿的房屋居住,然后亲手毒死自己的再婚丈夫,并嫁祸于曹保山的妻子张氏,使张氏蒙冤坐牢。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霸占曹员外家的全部家产。善良正直的小仓娃有着与他母亲截然不同的人格魅力,为了救出嫂子,他到县衙承担了杀人的罪名,稀里糊涂和贪婪的县老爷就给小仓娃定了罪并被判斩。
中国戏曲的最大特点就是戏剧性的一幕往往发生在观众朋友的不经意间,似乎一切都是出人意外,细细一品又觉得是情理之中,《卷席筒》也不例外。想当初,曹保山进京赶考,曹员外把自己仅有的十两银元的私房钱给了儿子,恰巧被那个后妈撞见,逼迫曹保山悉数交出盘缠钱。可伶的曹保山带着对妻儿的不舍和担心,含悲、含恨进京赶考。路遇要账回来的弟弟小仓娃,小仓娃在了解事情的缘由后,把自己讨账要回来的五十两银子全部给了哥哥曹保山做赴京赶考的路费。当然,曹保山也一举夺魁,考中头名状元。
按照当时的律法,凡是被判斩的罪犯都要到上一级察院复核,察院新上任的巡抚大人正是新科状元曹保山。跪在大堂之上的小仓娃悲观绝望到了极点,对自己即将压赴刑场已经无所顾忌了,借用他自己的话“我把这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星星点点、弯弯曲曲,一点不留一齐往外端”。巡抚大人曹保山听完小仓娃的倾述之后,发现这个弟弟确实“浑身上下、上下浑身全都是冤”,当场跪倒在弟弟面前。后来,曹保山把整个案件来龙去脉认真梳理,小仓娃自然获救了。
《卷席筒》的艺术魅力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善的定位,用艺术的手段诠释着善恶相报的因果关系。小仓娃的母亲也在小仓娃被押解上级察院时,一头撞死在牢房的石柱上,也算是她应得的报应。《卷席筒》引导人们要向善、行善和积善,揭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