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
与时俱进 甘做学生的引导者
——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与复习
汪朝艳,温泉红旗路中学历史优秀老师,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曾获区公开课、论文一等奖,作为学科带头人参加过骨干教师培训。《图示教学法》获省一等奖,辅导学生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面对全新的中考改革形势和题型特征,如何组织初三历史的教学和复习成为广大初中毕业班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仍就是关键。

  一、情感教育的培养

  歌德(德):“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在中学众多学科中,历史课是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课程。学生既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了解,感受历史的各种情感,又可以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情感。当学生随着教师穿越时空 ,进入过去时代时,他们也就进入了不一样的生活。近年来中考训练题中也出现很多此类题型。比如:咸宁今年历史《中考复习指南》有一题是这样设置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虎门英雄林则徐,太平天国的斗争,黄海英魂邓世昌,廊坊人们的阻击……从这些人物事件中你能感觉到什么精神?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担起国之重梁?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把情感升华为“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高度,把责任感和使命感传输给学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使之长成报国的参天大树。当然情感的教育是建立在大量的史事基础上的。不读中国历史,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不读世界历史就不知道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感受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就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厚积。

  二、历史知识的积累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知识包罗万象。教科书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都是提炼出来的精华,都适合学生掌握,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一轮复习,不可人为的忽略一些知识点。我认为还是应一课课的进行复习,面面俱到。在上复习课之前我反复思考了好几种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我以为,“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老师引领、指导的策略,“思”则体现学生参与内质,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老师“诱”的艺术和水平了,因此问题的设计成为关键。在历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因素。使得探究过程便是获取结论的过程。

  营造氛围,分组讨论。开展讨论课老师要备好课,要想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论。例如:组织学生讨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组织材料,收集各人对秦始皇的评价。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再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尤其是用图片动画和视频就更直观更形象 。比如新航路开辟一课复习。我就下载了一个好的视频,影视中逼真的地球面貌,一个一个的航海家路线移动,穿过海洋,绕过陆地。让人身临其境。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

  一般来说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积累,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还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接下来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列成一个提纲,从中共一大到中共十五。拉一个粗线条出来,再一个个的细节掰开透析。再比如近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抗争史等。

  最后我认为还是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每年咸宁市都有《中考复习指导》是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题型进行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不要搞成题海战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2018年5月29日 星期

第11版:咸安区红旗路中学中考备考经验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