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文化人比一般人牛。举例说,我和黄陂的知名作家裴高才过去从未谋面,却老早就知道他的大名。今年初夏,我受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戴河休假 ,碰巧被安排和他住对门,这就是所谓的“缘”啦。因为是湖北老乡,又彼此“慕名已久”,便自然比别人有了更多的交流。
初次见面,我便调侃高才兄,说他颇有名气,大概除了着作多以外 ,主要因为名字取得好,叫人想忘记也难。不料,他谦虚地说,他哥哥更牛,名曰“高干”,自愧不如哩。
其实 ,高干名不副实,一辈子只当了个村官,怎比得上当作家的弟弟,粉丝多多,风光无限。高才遍写黄陂名人与武昌首义功勋数百人,让家乡名扬四海,自己也成了一张地方“文化名片”。我主观地猜想 ,如果黄陂人不知道裴高才 ,我不敢说你没文化,起码知道你是不读书不看报之人。反过来讲,你一定会以他为乡党而骄傲。比如说,裴高才笔下的黎元洪其人其事,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没见过面而仅凭故纸堆的资料而把人写活,这才叫本事。我不免“挖苦”高才兄,说当年黎大总统钻桌子时,他一定在现场,是见证人——这次又轮到他谦虚一回,连声说“没有,没有”。
高才兄年轻时可是一表人才,我见到他二十多年前采访着名诗人、黄陂老乡绿原的合影照片,亦称得上帅哥呢。我也采访过绿原先生,话题更多起来。我俩从胡风分子们的命运谈到向阳湖文化名人。他对我的“五七”干校研究十分关注,由衷地说,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十分有价值,是何等的幸运。
我以为这也算得高才兄的“夫子自道”。我读过一位美女作家对他的专访,最感动的一个细节是,新婚去上海旅行,他一头扎进档案馆查资料,冷落了新娘子。这样的执着 ,后来着作一本接一本地出,就毫不奇怪了。
高才兄不仅勤奋笔耕,着书立说,还创办了武汉市黎黄陂(即黎元洪)文化研究会,为统战文化尽了绵薄之力,因此还去台湾不少趟,像走亲戚一般。不仅如此,还应邀在本埠和外地到处讲学。近年就到过湖北科技学院,授课后还去特意寻访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不巧其时我出差在外,他便约了咸宁作家李专同行。但没有我当“最佳导游”的向阳湖之行,还是留下小小的遗憾。
实地考察过向阳湖,体会自然更深。高才兄称我曾在党校主政几年,带领一群青年才俊治学,通过向阳湖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教学和科研的影响,试看全国党校系统,不可多得也。而肩扛这面旗帜二十年了,我现在应注意考虑培养接班人了 。此言深得我心,我恨不得立马拍拍他的肩膀,道一声:高才兄,真知音也。
在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上十天,我俩都没闲着 ,我除了写就一篇论文和一组诗外,还天天去海里游泳,有时约上他一同迎风击浪,而他大部分时间也在埋头写作,如完成台湾《传记文学》的约稿《胡秋原》。偶尔相约去山海关等景点参观,他则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业余摄影师,由此可见得他为人热心快肠的一面。最后,我们来自十个省的几十位作家各奔东西返程时,我和他又恰好在同一趟列车上。高才兄又要进京开始一位新传主的采访与写作,这样马不停蹄地“累,并快乐着”,将成为他刚开始的退休生活的常态,真心羡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