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
石桥佳话
■晏明翠(温泉)

  在咸安区大幕乡有一个村,叫石桥村。石桥村因石桥而得名,石桥村的石桥有着江南水乡的特点:古朴,典雅,秀丽。石桥两边座落着两个村庄,东边是石家,西边是陈家。村庄静谧,一年四季掩映在绿色之中,早晚可闻鸡鸭犬的吟唱,一派祥和。

  一眼望去,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映入眼帘,一幅江南水乡的韵味。

  石桥的来历,在石桥村一带家喻户晓,石桥故事被石桥村的后人传颂至今。

  在康熙年间,有一位风流倜傥,才智过人的绅士,叫陈贤昌。陈贤昌居住在青雁山下,青雁山下有一条河,叫青雁河(后改为大幕山下河)。河东面是武昌县,河西面是咸宁县,东面的村庄叫马,西面的村庄叫都,陈贤昌居住在都。

  康熙年间的都,是一个驿站,驿站生意繁茂,油炸铺、豆腐坊、小吃馆、包子铺应有尽有,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然而,这样一个繁荣的都却与河对面的马有着源源不断的纠葛,每年都要为水发生争执。原因是,马有田地在都,都有田地在马,那时候河上没有桥,只能靠小船摆渡,有一年天旱,都、马两家为引水灌溉农田起了纷争,两家都不相让,最后大打出手,从此两家结下冤仇,都在各自的地盘上建立岗哨,均不让对方人进入。

  陈贤昌是一个有识之士,看着都、马两家眼前的情况心中甚是忧虑,冤冤相报何时了!陈贤昌多次在宗族长辈们面前提出建议,两家和好,化干戈为玉帛。族长们不但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还指责他是吃里扒外的不肖子孙。

  有一年,朝廷的信使要送一份重要的官文到武昌,在驿站换了马匹准备渡河过青雁山,不料遭到河对岸马的阻拦。陈贤昌只得带着朝廷信使弃马徒步,连夜步行几公里到姚家,在姚家过河到对岸的刘德庄,从刘德庄翻过青雁山到黑嘴,再在下一个驿站换成马匹送信到武昌。

  陈贤昌经过了一夜的折腾回到都后,心里甚是不安。都、马两家的僵局如不化解,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大到不利于朝廷安危,小到不利于百姓生活,如此下去,意义何在!

  陈贤昌决定冲破家族的阻力,冒着被骂不孝子的罪名也要谏言。他来到族长们的面前,再次谏言都、马两家和好,世代联姻,然而仍遭到族长们的反对。陈贤昌把朝廷信使在都的遭遇向族长们陈述一遍。说:青雁山是九省通衢的必经之路,都马两家如不和好,世代为仇,既不利于朝廷安危,也不利于百姓生活,我们如此固执于心中的一己之念,将来有何颜面立在后辈心中,我们的墓碑上后人要作如何评说。冤家宜解不宜结,给后人积德造福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一席话说得族长们面面相觑,最后点头同意陈贤昌的提议,两家和好,世代联姻。

  陈贤昌得到族长们的应允后来到马,与马的族长洽谈合议之事,谏言两家和好,修建石桥,互通婚姻,不再为敌。合议之事谈妥后,陈贤昌便在都募集资金,修建石桥,以石桥来见证两家的友好。

  陈贤昌生于康熙乙卯年,死于乙未年,英年早逝,膝下无子。死后葬大新园,墓碑上刻有“宗谷宗米”四字,意思是陈家的后人都是陈贤昌的后人。

  石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也曾多次遭到洪水的冲毁,但石桥村的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有胆有识、智慧过人的祖辈,他们自筹资金重新修缮石桥,让石桥保持当年的风貌,让石桥佳话延续至今。

2017年8月21日 星期

第11版:花海泉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