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在古战场赤壁镇度过不同类型的黄昏。不同的黄昏,心里都有不同的感受 。
赤壁这座小镇,因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而得名,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七大战役中至今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站在古战场景区门前,让我想起在赤壁镇无穷无尽的往事,都与这座小镇落日的黄昏有关。
在这里,我度过激战抢险的黄昏。1996年,作为防汛抢险突击队,我被派到赤壁镇参与防汛抢险,驻扎在赤壁汽渡所的一间会议室里,十几人一间房,一张单人席,一条毛巾被就是自己的卧室。激战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落日的黄昏,我还在扛沙包,垒堤坝。每扛一包,负责的同志会给我一张盖章的纸条,直至80 包任务完成为止。黄昏在激战中度过,那时多想有一笼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多想洗个暖水澡,主要的还是在想,在汗流浃背中,喘着粗气 ,咬牙尽快完成80袋沙包的任务。
在这里,我度过了奋笔疾书的黄昏 。1998年,赤壁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的袭击,因工作需要,我被抽调在市交通委员会担任防汛新闻通讯员。在落日的黄昏里。我被留在哨棚里体验生活。那时的哨棚不像现在哨所的房子,而是用树木或竹子搭起来的。黄昏里,克服天气炎热、克服蚊叮虫咬,就想把自己采访的活生生的典型用优美的文学表达出来。那一年,发表了《他的名字叫永胜》等50多篇防汛文章。
在这里,我度过应付接待的黄昏。2004年,我在市直某部门办公室工作。接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记得有一次,来的是武汉交通部门一行二三十位客人。赤壁菜最明显的特色是江鱼和河塘“三宝 ”,接待工作要做到让客人吃得开味、难忘赤壁、既节约又热情是我最大的职责。在各位客人称赞的氛围中,我感到了一种难得的成就感。晚7时,把这些客人送上去洪湖的汽渡上,此情此景的黄昏是多么令人陶醉。
在这里 ,我度过记录历史的黄昏。2009年,我在仙崇线赤壁一级公路建设指挥部担任宣传组长。赤壁一级公路建设项目是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心和支持赤壁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重点项目之一。指挥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首长、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两超”(超常规、超常态 )为先,“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重,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在赤壁镇到城区35.06公里的公路建设过程中,每次省市领导视察、督办会、协调会、公路路基、路面基层、路面下面层、上面层工程交工验收 ,有的是在黄昏中进行的。我用相机记录着历史,记录着筑路者奋斗的足迹。
在这里,我度过闲情逸致的黄昏。2017年,我被抽调到赤壁干堤防汛指挥部工作,也是记录历史、弘扬正能量的工作。 碰巧有一位我30年前的老同学卢云凌和我一起工作。30年前,我们同在一个教室,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30年后,我们因共同战胜洪魔又走在了一起。至7月11日,新闻稿我已全部完成并已发送。上午10时,接到咸宁市指挥部的重大消息,终止重大气象灾情应急响应。这意味着,“险”“灾”已经不再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版面。当天的水位已降至30.34米,连日来的挑灯夜战已使自己疲惫不堪,两个曾经的同学相约晚饭后在赤壁镇街上散步,一路上欢声笑语,谈理想、谈人生、谈写作,这时觉得赤壁镇的黄昏是醉人的,让它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该有多好。
古战场赤壁镇的黄昏是美丽动人的。在匆匆足迹中,仿佛只有我在独倚黄昏,我喜欢黄昏那残余的温暖,我感到黄昏的呼吸 ,听到黄昏对我的温声细语,我将身心融进了黄昏,仿佛我就是黄昏中的那道残阳,匆匆地来而又匆匆地走,在匆匆中,肩负自己的责任怀着自己的梦想,将光彩尽献,但最后,只剩下那一点点残光,在匆匆尘世中,没有什么值得留恋,唯有心中那个再现光芒的梦想,支撑自己,即使夜的到来,无怨无悔,无论成败与否,生命之匆匆,过程中的风景宛如春雨滋润着自己干涸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