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1月,一个学期过半,各学校陆续完成期中考试。所谓考试总是有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少家长在相互交流中发现,以前只在大考才有的焦虑,已经开始蔓延到小学期中考试了。
一年级的欢欢成绩一般,这进入小学的第一次考试,语文考了80分,分数出来后,妈妈汪女士被老师叫去谈话。说是谈话,其实就是聊聊欢欢存在的问题。本来还认为欢欢成绩过得去的妈妈,一下子紧张了。“怎么办?老师说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接收能力较差,家长要引起重视。”汪女士和同学交流时表示很担心孩子的基础没打好,以后跟不上。
欢欢妈无奈之下,去辅导班请了一个老师,专门对欢欢进行辅导。回到家,汪女士还对孩子进行学习成果检查。“现在弄得我自己都紧张兮兮的。”汪女士表示,为了孩子进步,就想有个快速见效的方法,所以不得已给孩子施压。
许多家长说,原来大多数在中、高考等大考前后才会出现的一些情况已经提前出现了,家长的神经越来越脆弱和敏感。
其实很多老师表示,学生们对自己的成绩本来没有看得过重,但是家长的情绪会让他们也变得紧张。二年级的昕昕,期中考试成绩在班上排中等,但父母希望她能出类拔萃。拿到成绩的昕昕,和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考试试题全部做完了,厉害吧!”昕昕爸爸李先生听了哭笑不得,因为孩子做事情拖拉,每天写作业都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在她自己看来,考试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完所有作业就是最大的满足。孩子对分数完全没感觉。李先生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候家长就看分数,自己是为了分数不懈努力,怎么现在的孩子完全不在乎分数?这让李先生更纠结了,他不想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又想孩子明白分数的重要性。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师边素贞建议,家长要改变孩子之前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改变自己对成绩、对名次的过度关注,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非易事。
家长的焦虑源于对孩子成绩的高度重视而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正常反应,只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如果采取临时性简单的做法,对指导孩子学习没有好处。
分数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原因,帮孩子分析是哪方面存在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如果家长能够将精力用于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自然会淡化对分数的过多关注,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