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县民风强悍,自古因抗击外寇,有练兵习武的历史传统。五代中后期,契丹频扰县境,百姓为维护祖墓和产业,临近乡村自发组织了“弓箭社,本籍丁壮为弓箭手,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逾千人,共举智勇者为社头,社副”。编置如军伍,器械自备,自立赏罚,严于官军,平常“带弓而耕,佩剑而樵”。各能自以为战。自北齐以后,灵寿又有选丁壮编乡兵之制。县内乡兵数百人,协助官军,驻守白草沟、古道沟、车轱驼、道庵沟等地。
1937年秋,日军侵入灵寿,国民党政府官员如鸟兽散。县保卫团人心离散,频于解体,团长傅昆山(后被八路军镇压),团副王增印带残部300多人到陈庄南沟,于10月份接受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改编,其中有近200人因年纪大,品行不端,经甄别退伍回乡为民。
灵寿县“动委会”在共产党地方党组织同心协力配合下,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有父母送儿子参军的,有妻子送丈夫参军的,有哥嫂送弟弟参军的。11月中旬,数日内征集一个300人新兵营。这个营是县内各区乡选送来的18至30岁的青壮年。后称为灵寿营。赵国泰先任该营教导员,后任营长。这支部队通过赵国泰等八路军干部的精心锤炼,后来成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经过七八天的行军,中央军委直属队到达韩城。随行的有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八路军总政治部任弼时主任,部队2000人从韩城黄河渡口坐小船渡过黄河,继续步行到侯马。因为朱德总司令是统管山西、绥远两省的副司令长官(阎锡山为司令长官),所以每到一个村庄宿营,联保主任都请他吃饭,每过一个县城,县长也要请他吃饭,朱总司令每请都要王平等领导陪同。朱总司令说:“这些国民党地方官员拿的都是冤枉钱,我们去吃一点也无妨,在酒席上,我们还可以宣传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做一番统一战线的工作。他们请,我们不去,就背理了,他们就可以造出各种离奇的谣言来。”这么一说,赵国泰等随行人员的疑虑就消除了。
八路军总部直属队到了侯马改乘火车。赵国泰他们每经过一个站台,见站台上都挤满了热血沸腾的群众。群众高喊欢迎八路军抗日的口号,双手捧着慰问品和干粮,争先恐后地往车厢里塞。尤其是那些从东北来的流亡学生,一群群,一队队,手挽手高唱救亡歌曲,每当列车停稳,他们便拥上车厢哭诉日军罪行,这些流亡异地他乡的青年学生,自己本就饥寒交迫,但他们还是把自己仅有的一条围巾,一双手套,或一个小日记本送给八路军战士,表示一片支持抗日的热忱。
9月下旬,八路军总部直属队到达山西五台县东冶镇。朱总司令嘱咐王平等领导:“这次深入敌后,就是毛主席提出的‘山雀子满天飞’的办法,以后还准备分批分组派干部深入华北敌后,现在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带着师部和教导大队,就驻在山西交界不远河北阜平,刘云彪骑兵营就在那边,你们去阜平,就是扎根发展武装力量进行敌后斗争。”
王平到达阜平后,赵国泰和十几名红军出身的八路军干部,早就与他分了手,从五台县跋山涉水400多里,到达河北灵寿县。去灵寿县的还有由王平派去的辛力生、李金才、贾其敏。八路军到达灵寿县,国民党的县长和县党部的人员早已跑了一大半,剩下的中下层人员,也是惊弓之鸟,人心惶惶。
到灵寿几日后,赵国泰和几名八路军干部发动县内知识青年写标语,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三四天后,国民党灵寿县吴县长露了面。赵国泰告诉吴,说自己是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派来组织灵寿县“战地动员会的”。吴县长满脸堆笑,连连称是。过了片刻,他却又皮笑肉不笑地反问说:“本县不是早已成立了‘抗日后救会’吗?”赵国泰说:“太原早已成立了‘抗日总动员会’,‘后援会’必须立即改名。要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织自卫队、游击队,义勇军。”灵寿县是个穷山区,群众长期饱受兵匪之害,面对日寇即将入侵家园,人民群众抗日情绪极为高涨。10月,灵寿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随后,各村组建“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