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
读月

对难以识的字,看不大懂的书,人们往往会说是像读“天书”。人类早已登上月球后,在天上探求月的奥秘,可谓是翻开了“天书”而“读月”。

月本无言,按其自身规律动转。然而舞文弄墨的人却以兴衰比附,以人事相托,以悲欢寄寓,创造出百态千姿、令人目迷神荡的形象。

读月当然要用眼睛看,或“举头望明月”,或“倚危栏望月”,或“海上生明月”……有了月亮就像多了一盏灯。对着弯弯的新月细读,那残缺的一钩月牙儿之美,用诗人的说法,就像美人的眉毛;对着明月清风读,能交融着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着柔和的清辉读,那温情必沁入心田;读今天的月和昨天的月以及明天的月,都会缘心相的境界不同,哪怕是细微差别而发生变化,还会因站着读和坐着读,坐着读和躺着读,躺着细致地读和朦胧地读皆不相同,于是对其吟之哦之,咏之歌之,玩之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种种众生相,永远也读不完。

读月也需心灵的投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领略不同的人生。请看,张籍以月喻忠贞之心;潘岳把月看得朦胧;李贺却分明看到月儿似钩;陆机惊羡月亮皎洁;孟浩然说月近人;缪氏子以月喻弓;刘禹锡说月似雪白;杜甫说月亮跟自己一样孤独;李商隐能感知月亮的温度;张泌说月亮多情;柳永比较空灵地把月亮看成是良辰美景流逝的象征;李白把月亮作为欢饮之友,又把月亮喻为银白的盘子,还以月喻镜,又要把“愁”遣交明月;苏东坡以天各一方仍共此月华为愿,月亮便成了两地同仰的信物,因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真是奇情异想,活泼灵动,姿致各殊,令人叫绝。

读月还体现人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有人喜欢读水中月,认为水波受着月光的照映,成为水银的舞姿;有人爱读山川里的月,像银辉罩在层林漫野;有人欣赏悬在高空的浩月,感觉非常皎洁舒泰;有人馋于地下月色,浪漫于茫然白玉的世界;有人好奇于月亮的故事,或深醉于嫦娥奔月,或喜听月亮是太阳爱妻的传说;也有人面对月儿多愁善感,将其视为幽怨闲适漂渺的对象,骚人雅士美女还会感发出许多幽思离愁,扭捏缠绵;至于爱月眠迟,则是老牌的雅人高致,眠月入梦也不失为雅事。睡在月亮底下,浸在月亮中间,梦见蟾蜍、玉兔和嫦娥,想来怪甜蜜,是能钩人魂的。

月的忠贞,月的皎洁,月的多情,诚然是令人钦佩的,但月也有被云遮住甚至发生“月食”的时候,所以明代的张岱感到要“避月如仇”。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月球的背面是一个阴森黑暗的世界!即使是圣贤大师,也如月球,既有辉煌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读《托尔斯泰日记》,便可看到光环笼罩着的托翁,也有着矛盾、自私甚至疯狂的阴影环绕着他。再如,曾经感激“人梯”的牛顿,却嫉妒晚辈,压制格雷的电学论文发表;曾经痛诋强权的卓别林,却容不得才华胜过自己的导演,利用制片人的权力,焚毁了唯一一部《海的女人》的拷贝……呵,月球的背面真是黑如漆,冷如铁,难怪被称为“广寒宫”!

《释名》曰:“月,阙也;……晦,灰也;……朔,苏也;……弦,月半之名也;望,月满之名也。”月的晦、朔、弦、望,乃春秋时序,日月递嬗之所以然也。《史记》云:“月行中道,安宁和平。”《礼斗威仪》则说:“政太平则月圆而多辉,政升平则月清而明。”然而,不论是人事还是政事,也不论是伟人还是平民,还不论是政太平或政升平,人世间都如月的晦、朔、弦、望一样,总是一分为二的。没有背面的月球,只是一个月儿,在太空中并不存在;惟有半个月球面熠熠生辉,半个月球面笼罩黑暗,才是一个真实的月球。自然,世上没有“至圣至神”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不过,阴暗面的存在,丝毫无损明月的清辉,那中天的一轮望月,依然为人们所仰望;即使是晦月,其朔也,也是人皆仰之的。

(徐全利)(作者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3年8月20日 星期

第19版:花海泉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