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国作家看咸宁”活动能请到陈建功和蒋子龙,让我格外欣喜。陈建功是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是天津市作协主席,他们级别高,年龄也高,千里迢迢来到咸宁,真是不易。当他们冒着酷暑奔走在烈日下时,我感动得开了一句玩笑:难怪这几天鄂南的气温这么高,原来是您们给咸宁带来了两个太阳。这玩笑中包含了我对两位文学大师的尊崇。在中国文坛,他们的确是光芒四射的,曾经是,而今也是。
在崇阳的一间会堂里,陈建功坐在第一排观众席上,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崇阳提琴戏。头天下午我到天河机场接陈建功,一上车他就向我提出要到最下面去走走,多看看当地的风俗民情。于是我取消了原计划的开座谈会、看展览,安排他到了赤壁和崇阳。刚才在赤壁看了古战场和“万里茶路”,现在来欣赏“国家级文物保护遗产”。陈建功看得津津有味,不住地点头,用指头敲打着节奏,还不时记下点什么。崇阳的方言古朴,陈建功不一定全听懂了,但他这股认真劲是对演员的尊重,是对地方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虔诚。演出结束后,他拉着85岁高龄的崇阳提琴戏传承人甘伯炼的手,感谢不已。当他听说崇阳的农民穿上戏服就唱戏,脱下戏服就种田,全县有几十个提琴戏剧团,一年演出3000多场时,陈建功感慨万端,说:文学艺术只有把根深深扎在老百姓中才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当他还了解到崇阳的长歌《双合莲》和《钟九闹漕》是我国汉民族叙事长诗的巅峰之作时,更为鄂南地方文化的丰富和重要地位而叫好。他希望咸宁的作家好好吸收这些营养,把文学的根扎进民间文学肥沃的土壤里。
在通山的一间小学教室里,云集了三四十位农民,他们是赶来为我们表演山歌山鼓的。蒋子龙坐在一条矮木凳上,看这些质朴的男男女女敲打山鼓,扯起喉咙唱歌,且争先恐后抢着表演,他很是兴奋。他不时用笔作笔记,还不时向歌手提问。我原担心他听不懂方言,只想听几段就结束,没想到他根本不想离开,硬是听了一个多小时。他还向歌手要来歌词,仔细研究了一番。要离开时,他要我代表他学唱几句山歌以表示答谢,我只好现买现卖,同一名女歌手对唱了两段。返程途中,蒋老师意欲未尽,说不该这么快就结束演唱。他发现还有些歌手没来得及唱,他们大老远大热天的赶来,想一展歌喉,却不给机会,太不应该了。他唸叨了好几次,第二天还在记挂这件事。他对我说:“那些兄弟姐妹多么可爱!他们什么也不图,只图痛痛快快唱个心情。这事应该让中南海知道,我们追求的和谐中国在哪里?在这里! 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蒋子龙认为,咸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通山山歌山鼓可见一斑。
在为市博物馆题词时,蒋子龙写的是“珍藏瑰宝凝结历史之魂;温故知新强固咸宁之根。”蒋老师在题写中间停下笔来很谦虚地问我:“是用‘守住’还是用‘留住’?”我脱口而出:“用‘强固’。”因为这几天陪两位大师采风,唤醒和强化了我头脑中的“根脉意识”。陈建功看提琴戏,蒋子龙听通山山歌,都落脚到“根脉”二字上。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坛的参天大树,因为他们把文学的根脉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中。他们又把这一次鄂南采风当成了寻根之行 。一个作家必须牢记:民间文艺是我们的根脉,地方文化是我们的根脉,父老乡亲永远是我们的根脉。
(作者单位:咸宁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