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1日 星期
南怀仁在京造汽车

  南怀仁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在中国试制汽车?此人生于1623年,是耶稣会传教士,于1658年抵达澳门,此时正是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次年被派往陕西传教。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奉诏进京协助汤若望纂修历法,康熙八年(1669年),为钦天监监副,主持编制《时宪书》。南怀仁制造的这辆汽车其实只有二尺长,四个轮子,重要的是中部的火炉和汽锅。铜制的汽锅犹如现在的水壶,下平上圆,顶上有一喷汽的壶嘴。壶加热后,蒸汽从小嘴里喷吐而出,产生很大能量,射在涡轮叶片上,像水车产生动力,带动汽车后轮,驱动小车行走。车前还装有手动轮,控制行走方向。汽锅里发出的蒸汽可以驱动小车行驶10小时以上。

  一看这样的描述,就知道是个模型,按现在的说法是辆概念车。做这辆车是为了讨好皇帝,不知当时康熙皇帝看了有多么开心,是否在有兴致时拿出来玩玩也未可知,但能肯定康熙很感新奇。

  这辆车的科技含量再高,其实也是个“玩具”,作为一位科学家怎么会如此浪费时间,精心设计,仅为博得皇帝一乐。其实南怀仁并没做无用功,用他的话来说:“欧洲天文学给康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以及西洋机械师给他带来的快乐,一定会把他的目光转向科学背后的信仰。”此话不难看出这个传教士科技背后的用意,通过皇帝来改变一个国家的信仰,科技不过是手段。

  虽是概念车,却是科技发明。康熙皇帝可能没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要不怎没降旨做成实用汽车。然而这种动力被称为布兰卡冲动式蒸汽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有巧合,法国人居尼奥花了6年时间,在1769年制成了世界第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汽车。这辆汽车的大锅炉容积很大,有50立升,很奇特,居然也与南怀仁的蒸汽机形状一样,可见南怀仁设计构思的精到。此时,资料的能量凸显出来。南怀仁是个有心人,养成了把自己的科技活动记述下来的习惯,以致梳理成论文,寄往欧洲,就在去世前一年,这篇名为“自动机器”的文章发表了。据机械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考证,南怀仁手稿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成,6年后发表在德国出版的《欧洲天文学》杂志上,使这一科技成果保存下来。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间,且做了高官,应该持有北京的“绿卡”,又葬在北京。(据《北京日报》)

  

2013年5月11日 星期

第16版:特别揭秘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