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
中国水价成本之谜

  近期各地政府纷纷上调水价,许多网民认为当地的供水成本和水价调整依据不透明。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撰文分析了中国水价及成本之谜——

  第一,水价的区域性非常明显,不同地区的水价不同。由于水的传输成本非常高,不可能建立全国性的运输管网,调节全国供水市场。因此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实际上是在各自区域内实行垄断经营,地方城市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城市规划和布局、供水市场发育程度、供水企业经营与技术水平等决定了各城市间的供水成本差异巨大。

  第二,水价虽然被称为价格,但却不是由供需所决定的市场价格,而是政府根据多种因素的综合定价,往往搀杂了过多的政府政策性因素,而且水价调节手段在多种层次被滥用。政治事件、人事安排、物价指数、引资政策以及许多灰色的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水价调整。

  第三,一些城市供水公司迫于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的压力,为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提供了贷款或担保,部分亦间接进入了水价成本。也有一些城市为了配合当地政府的引资政策,对定向企业减免了水费。这些政府因素导致的社会成本最终会体现在价格之中。

  第四,由于政府的投资缺位,将所有供水设施的投资成本全部推进了价格,造成过大的价格压力。

  第五,由于城市供水以传统公用事业方式长期垄断经营,目前中国城市供水企业普遍缺乏详细的基础统计资料。同时,许多关键数据,如漏损率存在普遍的失真问题。行业内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与服务技术系统和服务机制,增加了成本监审的难度。此外,产销差严重失真问题、设施超前建设产生的成本问题、投资成本差异性问题、折旧年限的确定及折旧资金的使用问题等等,都是制约价格管理的难点。

  傅涛指出,供水价格不仅是企业与公众的博弈,更是包括政府在内的三方平衡。目前,水环境恶化,大量污染水源产生,而原水污染的环境代价由城市供水行业担负,而水环境污染的收益已经部分体现在了政府税收之中。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投资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补偿。

  另外,一户一表及配套管网的改造都是服务于政府社会目标的投资,不简单适用于使用者支付的原则。因此,建议政府财政专项列支,集中完成水表改造和管网更新投资,为阶梯水价的有效实施解套,降低水价总体压力。

  政府城市供水的公共服务责任,除了沉淀性设施的投资之外还包括对弱势群体的补贴,以实现供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间接方式是考虑水价增加的因素来增加社保。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水补贴,老百姓用水在最低水量之下政府允许其少付钱甚至减免。(据中国新闻网)

2013年4月20日 星期

第13版:新闻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