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
很重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当时用甲骨文表述风、云、虹、雨、雪、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求天气信息(可长达十天),有季节、八方位等概念。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2年)
军事气象学有所发展。主张利用气象条件战胜之。庄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风是空气的流动,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使水面悄悄蒸发。《黄帝内经·素问》说明季节、气候、天气与养生、疾病、病因、治疗的关系,并提出候、气、时、岁等概念,其中涉及到一些气象病因的人体病理学问题。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列有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并提到测风仪器“伣、铜凤凰、风铜鸟”三种测定风向仪器和“天平式土灰测湿计”。王充在《论衡》中批驳当时关于雷电形成方面的迷信观点,指出雷电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后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梅雨、信风等名称。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对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8年)
最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对气象学有不少创见,其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气象及节气历法的内容有25则,其中有关气象的如峨眉宝光、闪电、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风、竹化石、瓦霜作画、雹之形状、行舟之法、垂直气候带、天气预报等。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四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如何由不同形状的承雨雪器皿中所积雨雪,求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西方气象知识传入中国后,由于中西气象理论的接触,必互相渗透。因此,明末清初的中国科学家受到西方气象理论的影响,对中国气象的发展注入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1871年由金楷理与华蘅芳合译的《测候丛谈》一书。此书已采用“日心说”,而不用“三际”理论,它全面介绍了太阳辐射加热地面、海风、陆风、台风、哈得来环流、大气潮、霜露云雾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较差计算法、大气光象等大气现象和气象学理论。 (据《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