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春天已然来临。
吹面不寒杨柳风,湿润润的空气里带着一些暖意。迎着和煦的春风独自走向远处的田野,不经意地回望来路,看到的是树木、村庄、堤岸、地块和纵横交错的道路斑驳成的一幅抽象派的图画,还有“图画”里露出一抹抹新鲜嫩绿,如烟如雾,朦朦胧胧,传达出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意。
那是草吗?在短暂而急促的春日,最不能忽略的是草。漫山遍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草以自己青黄荣枯的容颜写意着季节的变换。“萱草花染春,寒梅香缀冬”,草作为春的象征,写意冬去春来的自然意境,传递着春的信息。
谁能坚硬过一棵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化雨,小草的生命总会复苏,扛起绿色的旗帜,用再生来回答“野火”的凌虐。经历了整整一个寒冬的冰封,冲破了阴冷的樊篱,这些初生的新绿破土而出,清亮的碧色沁入心脾。岁岁新翠,岁岁萌发。这一抹新绿,是春意的涌动,是希望的昭示?还是生命绵延亘古的呐喊?你听,它在威风凛凛地宣告:天暖了,春天要从此驻扎!
谁能道出这些小草一路而来的等待?乍暖还寒,饱受严冬寒凛的人们憧憬着春天的美好。小草好像洞穿了人们的期待,应运而生。它们悄悄冒出一根根鲜嫩的芽尖后,空气中便弥漫着湿润润的泥土馨香,当阳光和新绿碰触的瞬间,当鸟们清脆的叫声响在耳畔,当满眼是无尽的花海,人们的心就醉了。
谁能说出春草的理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以水墨丹青的写意方式,摄尽春草之魂,也让我们看到了期待的距离。谁能说清等待的距离有多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草是诗人隐居理想的栖居地。“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可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处又何止是隐逸生活呢?“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自有草的生命韧性和大气。一派春光下,即便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和“生愿作同心草,生则同荣死同槁”的一腔闲愁,倒不如真实地把握现在。“最是一年春好处”,春天原本是可以随意泼墨的画纸呀。
循着古人的气息,远远看去,一片绿色渐渐涂染了大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我觉得诗人似乎是在问我,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能不能如散学归来早的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或者如一棵草一样在阳光里大声唱一曲《春天里》?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