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春色总比别处浓些,因着那株守望了二十余载的古樟。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细雨将树冠洇成水墨画,微风拂动,新绿蓬勃。团队怎么带?有着十多年管理生涯的我,突然从它的身上看到了一支教育团队最理想的生命样态。
一支团队,一群人,看上去只是简单的工作关系,为什么古往今来,体制内外却是最复杂的组织难题。因为人是一个最不确定的变量生命。但无论是树还是团队,只要是生命的聚合体,就有共同的规律在背后流淌。树冠层叠的枝叶间藏着团队的进化密码。那些向阳舒展的叶片从不是野蛮生长,每片叶都在光合作用的精密协作中校准自己的角度。正如备课组里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三维解构:有人专攻认知维度,有人雕琢情感落点,有人搭建实践支架。这种基于专业自觉的秩序,远比行政指令催生的整齐划一更具生命力。
都说树大招风,可树大更得根深。它的每一个根系,每一条根脉都伸向不同的方向,每一天都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掘进。它的生长与心血,不仅是为了自己,甚至不主要是为了自己。这种生命内在的无言之美,放在树的其他部分也是存在。干、枝、叶、花、果,彼此不同,却彼此奉献。干为伸长枝,枝为承载叶,叶为托起花,花为孕育果,果为长出根。然后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岁月更替,四季枯荣。这不就是团队协作的完美样板吗?每个环节都在成就别人,又在被成就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支团队究竟如何才能取得成功?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获得持续成功?锚定目标、擘画蓝图、设置岗位、丰富资源这些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在这其中的生命状态,是否仍然具备我们眼前这棵大树所呈现郁郁葱葱的生命之美,并呈现为自我价值,让团队奉献持续更新的整体样态;是否致力于寻找并建立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价值;是否总是在鼓励常态的相互奉献和彼此支撑;是否在文化机制层面追求成为学习型创新,并成功实现每一个人知识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树皮的沟壑让我重新理解团队韧性。当暴风雨撕裂表皮组织,树木不会急于修复伤口,而是分泌愈伤激素促使形成细胞分化——这多么像教研团队处理分歧的艺术。当我们在课堂改革中刻意保留“争议缓冲区”,让持不同理念的教师在智慧课堂改革中验证构想,最终在实践场域里生长出融合方案。伤口结成的瘢痕,反倒成了团队温暖的包容。
暮色漫过窗台时,细雨又至,树冠在夜雨中泛起朦胧的荧光。那片去年修剪处萌发的新绿,正与二十道年轮里的教育基因悄然共振。或许这就是团队生命美学的终极答案:我们不必苛求每个个体完美,只需守护好根脉相连的生命样态,相信所有向上的力量,终将在年轮深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