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实验小学 刘安平
2000 年,咸宁市实验小学站在发展的重要关口,时任校长汪金月高瞻远瞩地凝练出 “勤学、合作、善思、多能” 的学风。二十余年间,这八字箴言历经岁月沉淀,化作学校教育的灵魂,如明灯照亮学子成长之路,成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核心支柱。
一、勤学:厚植求知沃土,点燃奋进火炬
“勤学”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石。学校通过课程与管理双轮驱动,将 “勤学” 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时,教学楼里便飘出琅琅书声。在咸宁市实验小学,“勤学” 二字早已融入师生的日常。为让 “勤学” 理念落地,学校以课程创新与精细管理为抓手,双管齐下。
语文课堂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诗经》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到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生们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创意写作课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化作笔下的文字。
在管理层面,学校建立了严格且人性化的监督激励机制,将 “勤学” 内化为习惯。电子图书馆、校园读书节等平台的搭建,更让 “勤学” 从个体行为升华为校园文化基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也为学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二、合作:凝聚协同合力,共绘成长画卷
“合作”贯穿学校管理的微观与宏观层面。走进实验小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合作” 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起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学校积极搭建教师合作平台。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各学科的教师齐聚一堂,分享教学经验与教育资源,“同课异构”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从学生实际、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展现教学多样性与创造性。“青蓝工程” 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构建起 “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发展” 的合作共同体,“青蓝工程” 打破传统 “单向输出” 的师徒模式,强调师徒间的双向互动与优势互补,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深度协作实现经验传承与智慧共生。
另外,学校构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成效显著。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开设职业分享课;社区与学校合作开展 “小小志愿者” 活动,学生们参与环保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
三、善思:培育思维之花,绽放智慧光芒
“善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教师以启发式、探究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质疑、自主探究,通过科学实验、辩论会等活动,培育创新与批判性思维;评价体系将思维过程与创新能力纳入考核,推动教师转变教学重心。思维训练的常态化,使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不仅夯实学习基础,更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
科学课上,“植物的向光性” 实验备受学生喜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学生们通过记录数据、分析现象,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辩论会更是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平台,围绕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等热点话题,正反双方唇枪舌剑,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知。
学校改革评价体系,将思维过程与创新能力纳入考核重点。在数学作业评价中,教师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更注重解题思路的创新性。这种评价导向促使教师转变教学重心,培养出一批批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生。
四、多能:拓宽成长赛道,成就全面发展
“多能”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面对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以 “多能” 为导向,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开发的校本课程丰富多彩,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推行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设立了 “小作家”“小数学家”“小演奏家”“小歌唱家”“科技小能手” 等多个奖项。这种 “课程 - 实践 - 评价” 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历经二十余年的实践与传承,“勤学、合作、善思、多能” 的学风为咸宁市实验小学带来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在各类学科竞赛、艺术展演、科技创新活动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中学阶段展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多人获得省级教学奖项,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在区域内推广。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家长信赖、学生向往的优质学校,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