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荒野长出十里水果长廊
市农科院:科技点亮“甜蜜产业”

  本报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郑凡

夏日,咸安区横沟桥镇杨畈村S356省道沿线果香四溢。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垂挂枝头,一个个白里透红的水蜜桃浑圆饱满,田间地头时常可见农科院专家与果农们俯身交流的身影。这片曾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土地,如今正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甜蜜蜕变”,而市农科院的技术团队,正是这场产业变革的“筑梦人”。  

 田间课堂解难题

 把技术送到果树下

  “大家看这株葡萄,果穗过密会导致果粒生长空间不足,影响后期果实大小和口感,必须像这样进行果穗整形……”5月20日,在湖北沁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里,市农科院专家郑丽手持修穗剪,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身旁围拢的10多位果农正举着手机录像,高新四季水果采摘园负责人游亚平更是拿起两串果穗仔细比对修剪前后的差异。

  “每到葡萄开花、坐果、膨大、修剪这些关键节点,市农科院的专家都会过来指导。专家们来了后,我们才知道科学修剪能让葡萄糖度提升2度。”种植大户李建国的葡萄园里,搭建的避雨棚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专家们讲解的葡萄种植技术要点。

  在高新润升水果农场的梨园里,郑丽指着一株病树叶片对种植户彭永胜说:“这个叶片正面的黄色斑点是梨锈病初期症状,要用三唑类杀菌剂预防。”说着便掏出随身携带的技术手册,帮彭永胜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案。

  如今这片100亩的梨树,长出的叶片翠绿欲滴,预计亩产可达1500公斤。

  这样的现场指导在杨畈村已成常态。据统计,2024年市农科院团队累计开展现场指导20余次,培训果农150余人次,培养出彭永胜、游亚平这样的“土专家”12名,他们的果园亩产普遍比周边高30%以上。

  品种筛选焕新颜

  让“四季有果”变现实

  走进杨畈村十里水果长廊,16个水果品类依次排开:春有草莓、桃子,夏收葡萄、西瓜,秋摘砂梨、无花果,冬采脐橙、甘蔗。而在五年前,这里还只有单一的葡萄种植。

  “这是市农科院专家前两年指导我们种植的最新改良品种“黑皇”,这个品种果大无核,风味独特,预计下个月就能上市。”负责人陈伟指着果实累累的葡萄园介绍道。

  品种创新带来的效益肉眼可见。彭永胜的果园里,引进的“八月瓜”每亩产值达8000元,是传统作物的4倍;而游亚平的“阳光玫瑰”通过错峰上市,每公斤售价高达60元,电商平台上一盒16颗装的精品果能卖到168元。

  品种迭代的背后,是市农科院团队持续多年的筛选试验。2020年,市农科院团队在杨畈村建立品种示范园,引进葡萄、桃、梨等优质品种28个,通过观察物候期、抗病性和口感,最终筛选出适合本地气候的12个主栽品种。

  在杨畈农高区猕猴桃园里,棚架下整齐一致的猕猴桃果子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自主培育的新品种‘淦猕1号’,比现有品种抗性更强,风味更加浓郁,糖度可达到17%以上。”郑丽正在仔细观测果实的生长情况。

  “现在我们的水果供不应求,线上销售也十分火爆。”杨畈村支书杨卫国翻开订单记录,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正节节攀升。

  如今杨畈村1800亩果园中,优新品种覆盖率达85%,形成“四季有花、全年有果”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技术革新提品质

  从“经验种果”到“标准生产”

  “以前见病就打药,现在按专家的‘预防为主’策略,今年农药用量减少了30%。”李建国指着果园里安装的虫情测报灯说,这是农科院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之一。

  在杨畈村,像这样的新技术随处可见:促早栽培棚让葡萄提早半个月上市,水肥一体化设备使灌溉效率提升50%,生草栽培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

  针对传统种植模式效率低的问题,农科院团队推广了“宽行窄株”栽培模式,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更便于机械化作业。

  “这种模式让机械化施肥成为可能,每亩能节省人工成本300元。”市农科院一位专家蹲在地上演示机械开沟机的操作要领,身后的果农们轮流试驾。

  技术标准化带来品质飞跃。农科院制定的相关水果生产技术规程涵盖了建园、花果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各环节技术要点,这些技术标准在杨畈村得到了推广应用,其中葡萄套袋技术使优质果率达90%以上,梨果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实现100%。

  市农科院副院长瞿和平介绍,近年来,市农科院搭建平台,以科技为笔,在水果产业画卷上绘就振兴篇章,让“四季有果”从愿景变为现实,使果园机械化率提升、优质果率不断提升,不断为市场培育“种果能手”,推动水果产区形成全产业链,让科技红利真正转化为果农增收的“甜蜜果实”。

  夕阳西下,杨畈村的水果摊前依旧热闹。游客们拎着刚采摘的桃子,听着彭永胜讲述“科技种果”的故事。市农科院团队的身影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而这片被科技赋能的土地,正用“甜蜜产业”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