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心理学会
践行雷锋精神 点亮心灵之光
本报记者 章文静 通讯员 向艳

  今年3月,咸宁市心理学会被授予第十批“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这份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温暖心灵的瞬间。近年来,咸宁市心理学会积极服务社会,组织心理工作者们用专业知识织就“心灵守护网”。

  多年来,心理学会深入社区家庭,服务广大群众。

  家住咸安区温泉街道岔路口社区的居民王阿姨,曾长期因家庭矛盾焦虑失眠。心理学会服务团队了解情况后,联合社区妇联开展“家庭心理沙龙”,邀请心理咨询师和律师现场答疑。“专家教我换位思考,现在和儿媳相处融洽多了!”如今,王阿姨脸上重绽的笑容,恰似春日暖阳,成为心理服务扎根社区最鲜活的注脚。

  咸宁市心理学会构建“跨部门联动+多领域协同”服务模式,整合市科协、市妇联、团市委等6大部门资源,打破行业壁垒,组建起一支由心理教师、医疗专家、工会干部组成的公益服务团队。通过60余场专业培训,团队成员系统掌握心理援助技能,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服务能力。

  青春校园里,也有心理学会守护的身影。

  咸安区官埠桥镇官埠初级中学学生小雨(化名)曾因学业压力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会团队通过“开学第一课”发现异常后,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机制。心理教师邵红丽连续三周入校辅导,用趣味盎然的心理游戏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一点一点叩开小雨紧闭的心门,帮助她重新拥抱阳光。

  咸宁市心理学会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预警——干预——跟踪”三级机制,成功提前介入38名心理危机青少年,化解危机12人次。他们创新心理服务渠道,开展心理访谈直播63期,承办12355心声热线12期,用专业知识搭建心灵港湾。这些举措不仅践行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精神,更探索出心理健康服务的“咸宁模式”。

  该学会持续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四进”行动,在32个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为800余名居民纾解心理困扰;通过“开学第一课”走进89所学校,354场科普讲座、28场团体辅导覆盖3万名学生;深入机关单位开展26场活动,联合工会为企业务工人员送去36场心理关怀,服务覆盖3500余人。

  从社区小巷到企业车间,从校园操场到康复中心,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心理健康服务不是高冷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我们要做城市心灵的‘活雷锋’,让心理关怀像春风一样,吹进每个需要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