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冶一13岁女生遭遇严重车祸,生命危在旦夕。大冶、武汉两地医联体单位立即实施多学科远程会诊,及时实施救治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随后,又搭建空中救急通道,迅速将患者转运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实施手术,成功保住了患者的生命。
随着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都市圈城市越来越多的医院和来自武汉的大医院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让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共享,让都市圈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搭建空中通道抢救患者生命
3月27日清晨6时30分许,13岁女学生吴某遭遇严重车祸,6时50分由120救护车转运至大冶市中医医院急诊科。经初步诊断,患者多发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左大腿、小腿大面积脱套伤,骨盆骨折,左下肢血管神经损伤,左下腹、腹股沟软组织缺失。
时间就是生命!大冶市中医医院紧急联系医联体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南医院立即组织多学科远程会诊,评估认为转运风险极高,便远程指导大冶当地先采取急救措施。
大冶市中医医院急诊创伤MDT团队立即将患者推入创伤急救单元,迅速予以患肢有效包扎止血固定,同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补液止血,输血升压,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呼吸等生命支持治疗。
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经与患者家长沟通,立即转运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一步救治。
大冶、武汉两家医院相距约120公里,通过120救护车转运,单程需要2小时左右,且患者的身体状况很难承受路上的颠簸。利用直升机转运,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10时21分,搭载女孩的救援直升机从大冶起飞。10时47分,直升机降落武汉大学医学部操场。此次转运仅耗时26分钟,患者及时接受治疗,成功保住生命。
3个多月来,大冶市中医医院已四次启用空中急救直升机转运危急重症患者。
4月1日,大冶市中医医院将一名遭车祸重伤的63岁女子通过直升机转运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救治。
1月11日,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来就诊,大冶市中医医院通过医联体联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专家评估患者病情,并迅速联系武汉亚心总医院进行航空救援,通过直升机将患者转运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手术。
去年12月24日下午,大冶市一名54岁女子被意外砸成重伤。武汉、大冶两地也搭建起空中救援通道,将女子顺利转运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抢救。
大冶市中医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通过持续深化与湖北省急救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省级优秀医疗机构的合作,常态化上演空中生命接力赛,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医疗救援体系,也为更多危急重症患者守护了健康。
重症患者在家门口得到武汉专家救治
“要不是有同济医院的蒋建刚教授指导,我家孩子就危险了。”3月27日,黄石市民李先生感慨地说。
3月初,李先生在宜昌上大学的女儿小李回黄石探亲。近段时间,小李经常出现胸闷、呼吸困难。3月13日一早,小李胸闷难受,被家人送到黄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黄石市二医院)急诊科,急诊科接诊后,立即将她转到了心血管内科就诊。
经检查,小李的肌钙蛋白I指标达到37,是正常值的37倍,并且肝功能严重受损,已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倾向,初步诊断为急性重症心肌炎,随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病情危急,心血管内科主任段婷婷团队立即启动远程会诊,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病科蒋建刚教授进行视频会诊。蒋建刚是心血管疾病的权威专家,是国内心肌炎诊疗方案制定者之一。了解小李的病情后,他制定了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的诊疗方案。按照蒋建刚的方案,段婷婷团队立即对小李实施治疗。
3月14日上午,经过治疗,小李胸闷、喘气的症状逐渐好转,血压也趋于稳定,肌钙蛋白I指标降到6.3,肝功能指标恢复到了正常值。
3月14日是周五,蒋建刚正好每周五下午都要到黄石市二医院坐诊。他来到CCU查房,详细询问小李的病情进展情况,告知小李及其家属,急性心肌炎的心肌细胞水肿期一般为1个月,如果治疗不彻底容易转成慢性,最终将导致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在蒋建刚的指导下,小李经过3天规范化治疗,胸闷、喘气症状消失,肌钙蛋白I指标、肝功能指标恢复到正常值。住院7天后,小李顺利出院。
“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不用去武汉,在我院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得益于我们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建立了专科联盟。”段婷婷介绍,蒋建刚同时也是黄石市二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每周都会到科室指导查房和手术,他还负责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和人员梯队培养。“在蒋教授的指导下,我们科室实现了质的飞跃,门诊量也增长了很多,还有很多浠水县的病人特意到我们这里看病。”
据黄石市卫生健康委统计,黄石目前有3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与武汉医疗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合作形式包括建立院际医疗技术协作关系、建设专科联盟、签约名医工作室及外聘专家等。通过在人才培养、技术帮扶、科研合作全方位合作,使黄石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学术交流、邀请知名专家定期来黄石开展专家门诊、查房、会诊等技术帮扶,使黄石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得到提升。联通省级病理平台,开展远程会诊,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专家服务。同时,通过专科共建,补齐薄弱学科短板,填补空白学科设置,带动了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提升罕见病、疑难杂症诊断和治疗水平。
专家团队深度融入地方医院各项工作
3月19日,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派出首批7名常驻专家,分别入驻咸宁市中心医院妇科、产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7个临床科室。入驻专家团队将深度融入咸宁市中心医院各项工作:一是通过门诊坐诊、手术带教、多学科查房与会诊,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二是以“一科一策”制定学科提升计划,助力关键技术突破与人才梯队建设;三是通过多学科联合义诊及学术交流机制,实现“输血”与“造血”并重,推动两院技术共享、人才共育。
两家医院的合作源于2024年11月14日,当日,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咸宁市中心医院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两院将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探索合作新路径,携手并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湖北省人民医院咸宁医院”同日揭牌,300万咸宁居民从此可就近享受到医疗“国家队”提供的全方位、全覆盖的优质医疗服务。
在孝感市,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联体成员达到24家,覆盖孝感7个县(市、区)的龙头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县域“健康网”全覆盖。此外,陈孝平院士及团队每周三下沉湖北航天医院坐诊;孝感市妇幼保健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共同建立“张迎春名医工作室”;孝感市中心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签订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专业技术协议,运用常驻帮扶、定期坐诊查房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市医疗技术水平。
据孝感市卫生健康委介绍,孝感市常态化与武汉市急救中心沟通指挥调度、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严格执行统一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指标,持续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安全保障,积极开展空中转运救治患者工作,完善畅通大型医院抢救绿色通道,2024年共转诊至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院522人次,提升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孝汉两地采供血机构实现血液库存实时联网和信息共享,大力推进孝汉血费异地报销联动工作,向武汉血液中心调剂红细胞37384单位、血浆29897.5单位、血小板5456人份、冷沉淀17109.5单位。
县级医院获得发展良机
促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被列为武汉都市圈发展2025年重点工作清单。武汉都市圈一县级医院负责人表示,武汉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都市圈城市,可以提升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少跨区域就医的费用。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也是我们县级医院一次发展的良机。”该负责人表示。
咸宁市嘉鱼县人民医院2021年12月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建立了10年托管合作关系,经过多年发展,嘉鱼县人民医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增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9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投入应用。越来越多嘉鱼患者开始选择在“家门口”的医院看病,转诊率下降了39.52%,住院人次增长39.2%。
黄石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石将继续做好医疗资源的共享共建。持续深化合作交流,持续巩固与武汉高校、大型三甲医院对接合作,推动更多学科开展深入交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优化远程诊疗路径,持续推动数智化病理服务深入合作,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做实数智化病理跨市远程阅片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拓展服务应用场景,推行武汉都市圈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项目结果互认,持续推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电子处方流转等智慧就医场景应用。
(原载《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