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懂产业”,踏上升级新路径
本报评论员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这是咸宁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在咸宁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懂产业”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的大局,更决定着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伴随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不断涌现,产业发展也在迭代升级。如果对产业一知半解,就难以找准定位、 明确方向、精准发力。锚定“懂产业”,踏上升级新路径,就能够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发现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有例为证。抢抓大健康产业风口,我们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做强生物制药产业、开发养老养生服务、升级健康旅游品质等系列举措,咸宁的康养品牌正在被更多的人知晓,大健康产业成势见效。再如,一瓶水激活一座城。持续聚焦食品饮料产业链的打造和完善,咸宁“一瓶水”产业正在加速聚集,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市委提出的三年产业倍增要求,关键是落实到具体产业项目上。围绕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深入研究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四大新兴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和扶持重点。既要“心中有数”也要“手中有术”,才能在产业发展中顺势而为,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助力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只有对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和短板有清晰的认识,对目标产业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咸宁市在今年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0个,签约项目个数和协议金额均创历史新高。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招商等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对产业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

  具备专业的产业知识和技能,是成为“懂产业”的行家里手的核心素养。事实上,无论是产业规划、项目策划,还是企业运营管理、技术创新,都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