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一场跨越800公里的产业迁徙悄然开启,安吉白茶“远嫁”通山县燕厦乡。
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从艰难扎根到蓬勃发展,如今已硕果累累。4月2日,燕厦乡万亩白茶园茶香弥漫,见证着这场跨越山海的产业融合奇迹。
从湖州安吉取经
2019年,燕厦乡成功招商引资畅周万亩安吉白茶种植项目。该项目由浙江淳安千岛湖三辉茶业有限公司投资,成立湖北省畅周茶业有限公司,计划打造万亩安吉白茶茶园,总投资3.5亿元。
为引进项目,燕厦乡政府化身贴心“店小二”。多次派专班奔赴800公里外的安吉,与考察的投资者会面、对接,向湖州取经;积极协调耕地、电力、电信等设施,全力扫除项目落地障碍。通山县政府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在上级助力下,乡里将白茶作为农业产业的主打品牌,对种植、加工设备购置给予补贴。
在产业扶持方面,燕厦乡专班为基地争取上级资金近1200万元。基地配套设施大幅改善,7公里产业路,4座水塔,近1万米灌溉排水设施从山下搬到了山上,保障白茶生长用水。
在品牌打造方面,去年春茶上市前,燕厦乡政府举办白茶节,吸引周边约10000名游客。今年3月28日,“白茶咏春,品味通山”主题直播活动在基地举行,全国观众通过镜头“云游”茶园,见证安吉白茶文化与通山乡村振兴的交融。
畅周万亩白茶基地负责人彭代强表示,咸宁与湖州生态相似,他们经多次考察,发现通山畅周的土壤、水质、空气和朝向,都十分适宜安吉白茶生长。“今年茶叶长势良好,预计产量超万斤。”他满怀期待地说。
为通山燕厦披绿
2019年7月,白茶基地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挖掘机作业,茅山被平整,彭代强和合伙人满怀希望,盼着安吉白茶的新绿能给这片荒山带来生机。但现实残酷,发展之路布满荆棘。
2020年,疫情突发,安吉的白茶种植专班交通受阻,错过最佳栽种期。天气多变、机械故障、技术短板等原因,导致当年茶苗补种损失150万元;2022年,高温来袭,基地近半的茶树旱死,损失超千万元。重压之下,3位合伙人都萌生了却意。
关键时刻,县、乡各级政府迅速行动。县水利和湖泊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等发挥各自优势助力基地建设,三人也重新点燃创业热情。
得益于通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一系列精准且高效的政策扶持下,安吉白茶历经艰难磨砺,在燕厦乡培育出黄金芽、水晶白茶、金香玉、极白等品种。2024年,基地干茶产值800万元,1000亩水栀子在茶园下铺开,形成“茶树遮阳、栀子固土”的生态模式。
彭代强介绍,项目一期3000亩茶园建成;二期再建3000亩,厂房、加工车间、观景亭、景观塘、农家乐已建成;三期将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广4000亩白茶种植,构建产业集群,预计今明两年建成。
“为了保证白茶的品质,我们一年仅采摘20多天。同时,为游客提供采茶、制茶、品茶体验。”彭代强介绍,目前,基地“茶旅双链”模式初显成效,清明前后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采茶体验、制茶研学、湖畔民宿构成消费闭环。
春日的茶园成了网红打卡地。游客王念的女儿踮脚够着茶芽,好奇地问:“妈妈,茶叶是树上的星星吗?”远处观景亭,游客背着竹篓学采茶,抖音直播点赞不断。茶亭内,茶具整齐,茶艺师煮茶,游客与基地负责人围坐,品茶聊天,分享茶的香气,“有淡淡的兰花香”“我的还有奶香味”。
促畅周群众增收
白茶基地的落户,给当地带来诸多实惠。畅周村支书华永祥翻开账本算了一笔账。他说,白茶基地作为燕厦乡最大农业企业,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土地出租有租金,还能分红,解决务工难题。基地落户后,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150户脱贫户年均进账1.4万元。预计今年采摘期用工超3000人,产值达3000万元。
“每亩茶园顶20棵摇钱树,比种玉米强多了。”华永祥说,三期工程4000亩茶园将以“公司+农户”模式推进,形成“万亩龙头基地+星星茶园”矩阵。
4月2日傍晚6点,620名采茶工背着新芽,在晚霞中下山,制茶间飘出炒青香。
茶农舒克争摊开粗糙的手掌,指腹的老茧里嵌着经年茶香。这个曾经漂泊在外的建筑工人,如今在家门口的茶园管理着300亩茶田,年收入超5万元。基地里像他这样的“职业茶农”有80多个。他感慨地说:“家门口就业,不仅能帮带孙子,还能赚到钱。”
生机勃勃的茶园不仅接纳众多本地人来此务工,还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人前来拾金。这个春天,来自河南驻马店的马大姐跟随进城务工大巴来到这里采茶。她动作娴熟,看着篓中1.9斤鲜叶,笑着说:“一天挣200元,比在浙江挣得还多。”
“要让安吉白茶落地生金,让富水湖白茶成为鄂南名片。”燕厦乡党委书记肖燕满怀期待。未来,通山县燕厦乡党委将推动基地争创省级龙头企业,深化“茶文旅+康养”模式,建设综合园区,借助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擦亮“富水湖白茶”地理标志品牌,让这场800公里的产业迁徙,书写出通山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