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论语 公冶长》记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自称好学并无标榜之意,他以自身热爱学习为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表明了他对好学精神的推崇。
两年前,我在咸宁火车站附近漫步,看见一车子正在售卖图书。于是,我走近看了看,信手翻阅了《史记》,里面有原文、注释和翻译,生僻字还有注音,这种版面正好适合我的阅读习惯。所有书籍论斤卖,二十元一斤,我毫不犹豫地把《史记》称重,正好一斤。从此,我便与《史记》结缘。
我有早起阅读的习惯,常常用书声当闹钟,唤醒沉睡的孩子,他们常常搓揉着惺忪睡眼埋怨我,殊不知,这是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我发现,读书学习是一项技术活,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记忆力明显衰退,今天读明天忘,大声朗读要比默读的效果好。我曾在阅读《论语》时,所作的笔记应该在三万字以上,撰写的心得体会有1.8万字左右。
读书学习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给出了答案,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会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我们每天都去学习新的知识、本领和技艺,并且做到熟记、掌握,而不是只凭一时兴致、一知半解。如此通过天长地久的积累,我们就会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而我还是习惯阅读纸质图书。整部《史记》共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容量肯定不止一斤,而我得到的《史记》只要二十元一斤,很显然是选编版的。我想,只要热衷于学习,任何时候都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