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这片土地上,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古村落——羊楼洞古镇。它曾是欧亚万里茶道的源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羊楼洞古镇一度走向沉寂。
近年来,赤壁市挖掘和利用优势资源,让这座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从落寞到繁华的精彩蜕变。
一条古街印记历史
青砖黛瓦,红柱前檐……赤壁羊楼洞古镇的尽头,似乎飘散着淡淡的烟火,行人悠闲走过,把恍惚的记忆,遗落在时光里。
3月5日,小雨连连。记者来到羊楼洞古镇,满眼尽是古色古香的楼阁、精致典雅的门窗……在这里,依稀能看见历史的模样。
站在古镇入口,一边是崭新的美丽新农村,一边是古色古香的明清石板街,让人感觉恍若隔世。因年代久远,街面的青石板有些已松动,踩上去“咯咯”作响。两边的老字号店铺和古宅,随着街道绵亘,望不到尽头。
在唐宋时期,羊楼洞古镇作为湘鄂赣茶叶集散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进而带动了它的繁荣。
这条明清石板街,见证着400多年以来羊楼洞的历史,也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
据记载,鼎盛期羊楼洞古镇每年输出砖茶几十万担。羊楼洞的“川”字牌老青砖茶名扬海内外,而“羊楼洞”三个字在蒙古和俄罗斯人眼中,即茶叶圣地。
清同光年间,羊楼洞古镇上有茶庄200多家,有5条主要街道,各种店铺几百家,时称“小汉口”。光绪十三年晋商所立的“合帮公议”碑和万里茶道上的“指路碑”,印证着羊楼洞的辉煌历史。
75岁的老人陈裕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居住于此,见证着羊楼洞古镇的变迁。“那时,古街都是用青石板铺的,是整个村落最热闹的地方。鸡公车送货,来来往往,把不少地方都颠簸出了坑。”随着陈裕光手指的方向看去,在悠长的青石板路面上,清晰可见几道深约一寸的细细沟槽,犹如老人的皱纹。
步入现代后,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古镇辉煌不再,加上新农村建设以及人口外流,古镇渐渐萧条。
“古镇偏僻了点,路面都是坑坑洼洼,很多老房子也都塌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羊楼洞社区干部贺春霞说。
但也因为此,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在城乡巨变的过程中保存至今。如今,像古街这样相对完整的古代商业街道在咸宁已不多见。
2012年,由省文物局发起,邀请“万里茶路”沿线相关8省(区)的文物部门、专家学者在湖北赤壁召开了首届“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并发表了《赤壁宣言》,提出了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构想。一场以明清石板街为中心的提升和修缮工作正式开展起来,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保留历史记忆。
“政府投入了2亿元保护修缮,按照修旧如旧、保留历史文化底蕴的原则进行,保留了羊楼洞古镇的历史遗存和原物,对破败倾圮的店铺、残破的屋瓦增补构建。”赤壁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漫步在羊楼洞古镇,武城楼、阜昌茶庄、广济堂、盒茶帮、邮局、厘金局、雷家大院等古建筑群静谧矗立,门口的墙嵌式石马栓、石柱、石门联、石狮子、石柜台等让凝固的历史得到展现,房子里的木对联、古商铺招牌、人物画、山水画、屋檐画栩栩如生。
一片茶园蕴含科技
3月初,赤壁市清茗茶业有限公司承包的茶园里,一行行茶树长势喜人,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茶农们一大早就穿梭在茶树间,忙着给茶树施肥,好一派不负春光农事忙的生动景象。
赤壁市农村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雷该翔正在进行技术指导。这处茶园内,近1500亩茶树已经进行了低改。
“这些茶树‘年纪’大了,一些机能退化了,产能也就低了。低改之前,产的茶叶一斤也就只能卖到3.5元左右。”茶园负责人王清平说,他承包的这个茶园中,大部分茶树是上世纪60年代就种下的,经过长时间的采摘,经济效益逐步下滑。
“原来每亩每季最多也就能产600斤左右的茶叶。现在亩产最低都能产1000斤。改了之后的茶叶品质也更好了,能卖到5至7元一斤。”王清平说。
为推动茶树更新复壮和土壤改良,赤壁市对相关茶园提供每亩3000元的补贴,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完成该市所有低产茶园改造,让老茶树“重焕新生”,延长经济年限。
除低改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羊楼洞茶场当中。在羊楼洞茶场益阳桥分场,500余亩的茶园已经用上了高科技系统,工作人员在智慧终端上就可以对茶园进行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操作。
近年来,赤壁市正着力推动以茶为载体、以茶文化体验为核心、以107国道为轴线,将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新店万亩茶园、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等茶产业连线成片,形成集“观光游览、科普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茶文化主题休闲度假区。
“度假区以全茶产业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为核心,我们着力打造茶研学旅游品牌,推出采茶体验、炒茶及茶艺体验等研学项目和茶文化科普研学活动,深受市民游客喜爱。”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肖琦说。
在这里,赤壁青砖茶还被开发成茶食品、茶医药、茶服装等100多类300多种衍生产品,古老砖茶被“玩”出了新花样。
记者在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内的中国青砖茶未来实践展示馆看到,该馆以"中国青砖茶文化传承中心、现代智慧茶业创新中心、数字农业示范中心"为三大核心定位,通过5100平方米的沉浸式展陈空间,深度融合茶文化体验与数字科技应用,不仅完整展示了赤壁青砖茶文化脉络、智能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大数据种植监管体系,更通过5G影院等科技装置打造出华中地区唯一的农旅文教融合沉浸式体验场景。
如今,羊楼洞茶文化生态产业园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旅游景区和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量超30万人次,现已成为全国三茶统筹发展标杆。
“我们已组建了专业营销队伍,展开全方位营销策划,推出了‘轻’砖茶新产品,更加便捷化、时尚化、功能化”。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祝裕志说。
一方民宿共享生活
在羊楼洞古镇,一条小河蜿蜒曲折,流淌千年。涓涓细流的源头,是上游百花岭村的石人泉水库,这片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在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之后,这里将朝着Ⅰ类水质的目标迈进。
想要水质更好,环境更美,原先家在水库边的136户百花岭村村民,就要进行搬迁。搬迁之后,村民的生计怎么办?政府把安置点放在了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旁,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吃上“旅游饭”。
可村民们既缺资金也缺经验,靠各家各户单干,很难成功;办民宿,“照抄作业”、简单复制,品质更是没法保证。怎么破题?当地政府积极引入市场主体,让旅游企业牵手村集体,团结村民们一起搞开发。
“过去我们可能就是一个小景区、小景点,可能是一间民宿或者说一个餐厅、一个旅馆,但是现在我们把旅游的市场主体全部整合起来了。”赤壁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赤壁市成立专班,组织村民和企业多轮商讨,拿出了一套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那就是政府整合资金,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周边人居环境,企业对住宅进行统一的设计、规划和运营,并承担民宿的装修费用,村民可以获得租金和务工的收入。5年后,精品民宿运营成熟了,村民可以自愿选择继续托管或者自己经营。
目前羊楼洞古镇已有12家纳入到“爱上你的小屋”品牌合作,村民汪永平成了镇子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国庆假期期间汪永平家的民宿所有房间全部满房,营收达到上万元。
“我原来当过社区的书记,听说这个新模式后,就想着带头起个示范作用,将周围办民宿的联合起来一起加入品牌,平台大了,对大家都有好处。”汪永平说。
在示范作用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到民宿集群中来,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尧芬以前在外辛勤打工,每月仅有3000元的收入。回到家乡吃上旅游饭后,她的月收入几乎翻了一番,不仅能够在家照顾一家老小,经济状况也有了显著提升。
村民黄永卿和家人选择将房屋用于自住,将后院改造成农村苕粉体验手工坊。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制作苕粉的乐趣,感受农村的传统手工艺。
在民宿集的共富餐厅,最多可以同时容纳100位客人用餐。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真正实现“吃在田园里,住在风景中。”
除了民宿收益,民宿前的两山富民基地也能为村民们带来额外的收益。富民基地吸纳了村组11户村民务工,村民们通过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3次获益。
春日的羊楼洞,春意盎然、茶香四溢。古镇,正在袅袅茶香中升腾起新的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