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加速跑 产业发展添动能
通讯员 程思甜

  近日,走进通山县隐水村,挖掘机轰鸣作响,工人们忙上忙下,“重走红军路”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隐水民宿壹号院内人头攒动,村民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排队登记招聘信息……一幅项目建设的奋进画卷正徐徐展开。自省纪委监委机关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隐水村以红色资源为引擎,以绿色发展为抓手,统筹谋划、加速建设、精细服务,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党建引领谋篇布局

  多方聚力擘画蓝图

  大畈镇隐水村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也是咸宁市红色美丽乡村,拥有黄石洞革命旧址、红十七军纪念碑等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文化阵地,更蕴含着红十七军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历史。

  “村里有革命遗址、古民居,还有产业基地,必须串珠成链。”省纪委监委机关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斌介绍,“我们希望每一个来到隐水的游客,都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在同一条战线上继续把我们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工作队联合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先后开展20余次专题会商,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还邀请红舟文化有限公司、武汉民宿协会等专业团队进村调研,量身定制“红色IP+生态旅游”的“重走红军路”红色研学融合方案。

  经过反复论证和打磨,隐水村最终确定以“重走红军路”为核心,同步推进红色研学线路、特色民宿集群、乡村漫游廊道三大板块建设,以“红”促“绿”、以“绿”生“金”。

  红色引擎驱动建设

  项目攻坚热潮涌动

  一进村口,“重走红军路”沿线施工现场如火如荼,青石板台阶蜿蜒而上,红十七军纪念碑广场等扩建已进入尾声,2条步道串联上下,纪念碑矗立在山岭之上,周围苍松翠柏掩映,显得庄严肃穆。李家湾里,10余名工匠加紧修缮老房子,将其改造为指挥部、补给站等沉浸式项目场景。小广场前,由村民组建的腰鼓队正热火朝天地排练“送红军”节目展演。红军洞内,墙绘师傅们手拿刷子、滚筒,调颜料、勾轮廓、涂色彩,反复打磨红色墙绘,让原本空白的墙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红军战斗实景融入了隐水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民宿集群、隐水欢乐坡、道路刷黑、小花园打造、廊桥建设等10余个配套点位同步施工。

  据悉,该项目一期建设1.76km的沉浸式红色研学线路,把一定范围内的村湾串起来,沿途设置冲破封锁线、大会师、送红军等不同的沉浸式场景,让游客在“行军”途中重温当年的历史、感悟长征精神,最后抵达纪念碑,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英烈等活动,升华情感,达到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项目建成后,将以红色研学拉开系列研学产品序幕,打响“研学隐水”品牌,目前一期建设已完成90%,完工后将进行试运营。

  专班服务护航发展

  就业民生双向奔赴

  “从土地流转到证照办理,都有人全程帮跑,确保问题不过夜!”红舟文化有限公司代表连连点赞。省纪委监委机关驻村工作队联合镇政府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建立“周调度总结”机制,累计协调解决用水用电、材料运输、施工协调等难题20余项。

  项目建设已近尾声,为将项目推向深度运营发展期打牢发展基础,促进民生与项目同频共振,隐水村联合红舟文化有限公司根据项目需求发布运营岗、市场营销、讲解员、景区保安、景区保洁等岗位信息,于2月28日上午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吸引周边村民纷纷参与。

  “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月薪还有保障!”刚填写完就业登记表的村民吴娟笑容满面。截至目前,项目建设已带动本地就业100余人次,预计全部投运后可新增岗位20个。

  从“沉睡资源”到“活力热土”,隐水村紧抓红色资源、红色旅游发展机遇,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振兴路径,让红色文化浸润产业发展,让项目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村民,绘就引领乡村振兴的红色“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