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康健研究院
解锁螺旋藻营养密码
文/图 本报记者 陈希子

  在健康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一种拥有36亿年生命史的超微藻类——螺旋藻,正以其“全营养库”的天然禀赋,叩响现代健康产业的大门。1月21日,记者走进咸宁康健医药产业研究院,探秘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让古老的生命体焕发新的生机。

  在研究院的会客室,记者看到,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淡绿色包装的螺旋藻冰淇淋,与常见的科研文件相映成趣。“这是我们的明星产品,请一定尝尝。”负责人梅兴国笑着递过一盒形似冰膏的创新食品。当清甜的奶香与藻类特有的鲜爽在味蕾绽放,颠覆了记者对传统螺旋藻制品的认知。

  “要让螺旋藻从实验室走向餐桌,我们破解了三大行业痛点。”梅兴国轻点触控屏,三维动画演示着技术路径:35℃恒温光生物反应系统实现精准培养,微米级膜分离技术保障洁净采收,独创的保鲜工艺在常温下锁定活性营养。正是这些核心技术,让金银花药业负责人品尝后当即订购三箱,也让产品走出实验室,入驻多家高端销售平台。

  作为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军事医学专家,梅兴国骨子里始终涌动着赤子情怀。自上世纪80年代参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起,他便与螺旋藻结下不解之缘。

  2017年,梅兴国带着“让更多人吃上鲜活螺旋藻”的夙愿返乡创业,在咸安区政府专项扶持下,建成国内首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新鲜螺旋藻产业化示范基地。

  穿过层层净化门禁,占地5亩的智能化培养车间呈现眼前:跨径10米,长达60多米的环形跑道池内,翡翠般的藻液在精密调控下翻涌生长。通过全封闭清洁培养系统,这些“活体营养”可直达十万级洁净车间,经微膜分离、透析、细胞乳化等10多道工序,制作成冰淇淋、鲜藻凝等5大系列产品。在研发实验室,显微镜下的螺旋藻宛如碧玉雕琢的弹簧,科研人员正通过光谱分析优化培养参数。

  “每克螺旋藻≈1公斤蔬菜营养价值总和”的公示牌格外醒目。数据显示:单亩培养系统年固碳量相当于37亩森林,蛋白质产出媲美30亩大豆,这种“高效农业”模式为粮食安全提供新解。更令人振奋的是,其代谢产物藻蓝蛋白已被纳入新食品原料目录,在特医食品领域前景广阔。

  尽管螺旋藻干粉制品因营养流失、口感欠佳长期遇冷,但康健研究院的创新正在改写行业格局。从家庭智能培养仪到功能性乳制品,多项发明专利构筑起技术护城河。随着千万元专项资金的持续注入,研究院正携手省内多家大学搭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新鲜螺旋藻功能性食品创新发展,推广普及。

  当科技创新邂逅传统智慧,咸宁这片热土正在书写大健康产业的新传奇。从军事医学专家到产业拓荒者,梅兴国团队的创业故事印证了,在生命科学的新蓝海,执着与创新永远是破浪前行的双桨。或许不久的将来,螺旋藻食品将成为国人餐桌上的“绿色芯片”,而这股来自咸宁的产业创新浪潮,正为健康产业注入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