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教师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对于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咸宁市第二小学王老师介绍,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被情绪左右。不能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急于批评指责某一方,以免加剧矛盾。同时,要及时介入,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可以用平和的语气让双方先停止争吵或冲突,如“同学们,先冷静一下,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教师要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了解矛盾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各自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打断他们。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而不敢完全说出实情,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交流给予鼓励。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叙述:“你先来说说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再让另一方陈述。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处理。
在充分了解情况后,教师要对矛盾进行客观分析,公正判断是非对错。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印象或个别学生的一面之词下结论。可以结合班级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等进行评判。
例如,如果是因为争抢学习用品而发生矛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享和谦让的重要性;如果是言语冲突,可以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力量和伤害,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判断出是非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彼此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化解矛盾。可以采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让双方坐下来,轮流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期望。
教师可以这样说:“现在你们都知道了对方的想法,那能不能互相道个歉,说说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做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矛盾解决后,教师不能就此放手,而要跟进关注学生的后续表现,巩固处理效果。观察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还有矛盾发生,以及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所改进。
如果发现学生仍然存在问题,可以再次进行个别谈话或组织小组活动,强化他们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例如,开展以“友谊与合作”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