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哲 宋文虎 郭蓉 通讯员 胡沙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赤壁市坚持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依托人才链补强产业链,充分激发企业引才用才留才活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从创新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综合性科技研发服务机构——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到锚定“中试”赛道高规格打造中试验证平台——中国(赤壁)·中试谷;从外聘专家教授和技术顾问35人、全职工作博士15人、硕士27人,到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由2021年103个8.06亿元增长至2023年771个35.29亿元;从高新技术企业由2021年59家增长到2023年92家,瞪羚企业由2021年5家增长至2023年16家……赤壁市紧抓人才工作不放松,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精准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全市科创平台持续升级,招才引智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以“新”引才 推动突破发展
技术持续创新,产业升级更新,赤壁市近年来在科创领域“新新”向荣,人才集聚效应正加快形成。
2020年4月,赤壁市先试先行,打造全省首个县级综合性科技研发服务机构——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赤壁市高研院”),柔性招引7名院士专家、20余名海内外领军人才来赤创新创业,着力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最后一公里”,获评湖北省首批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县(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博士毕业后我准备创业,了解到赤壁市有好的政策,同时看好赤壁具有的优势,便决定把公司落户在这里。”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的周鹤是赤壁市引进人才代表之一,目前任职于赤壁市高研院。
周鹤介绍,目前他正在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的相关产业研发,得益于赤壁市建有工艺放大实验室,让停留在学校实验室的项目,能无缝链接到产业一线,低成本启动创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人才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除了吸引像周鹤这样的青年人才扎根落户,赤壁市还借助高校教授丰富的科研资源,精准对接地方企业实际需求,组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九大企业研发中心26个研发团队,累计帮助维达力等重点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申报专利130余项,获批省级科创平台6个。
同时,赤壁市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依托高研院“1+6+N”创新发展平台架构,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模式,有效解决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难题,湖北热流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本来我们是准备落户在长三角地区的,机缘巧合之下,我们与赤壁市的招商团队对接上了,经过一番了解,被这里深深吸引。”湖北热流新材料有限公司CEO张先雷说。
湖北热流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攻散热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公司紧密依托浙大、中科院和武大,拥有独有的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面向移动终端、数据中心、航天、锂电新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的散热产品。
张先雷说:“赤壁市非常重视科技发展,直观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里。一进高研院就能看到所有产业化的东西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疗等,各行各领域都有,而且钻研得比较深,所以技术在这里能更好地‘生根发芽’。”
赤壁市高研院的成立,实现了本土科创平台由无到有、由有到优的转变,政府由科技创新的“旁观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通过投资优质科研项目和加速成果转化两条路径,赤壁市高研院累计对外开展研发服务项目32个、检验检测服务项目48项、咨询服务项目26项,营收2358万元,探索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赤壁市坚持人才、产业、平台深度融合发展,推行重点人才项目、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与时间种子、维达力等本地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32项,帮助企业节约研发费用1300余万元。派遣13位硕、博专业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让人才在赤壁干事就有舞台、拼搏就能出彩。
以“智”聚才激活产业引擎
智力赋能,助推发展,这既是赤壁市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写照,也让赤壁市高新产业发展有了更足的底气。
“今天,我的宣讲主题是赤壁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现状与未来……”2024年9月12日,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迎来武汉大学南极中心举办的上海市规划资源系统测绘专业人才实务培训班学员。
活动中,参训人员参观了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的指挥大楼、测试道路、设备展厅、报告厅等场景。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团队派驻基地顾问周光文教授对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的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2021年,赤壁市聚焦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有志于科技创新创业的科技工作者打造中试验证平台——中国(赤壁)·中试谷,主要包括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重点项目研究中心、中试工程放大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未来学院五个板块。按照“平台共建、实验室共享”的建设理念,整合全市32个企业研发实验室、公共检测中心,220台(套)实验设备,成熟开展各类小试、中试科研服务26项,聚力打造专门面向企业需求和产业应用的科研基础设施平台。
“部分产品只经过小试,没有经过中试的话,产品性能有不稳定的风险,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但中试投入很大,中小微企业实力有限,单纯依靠市场配置难以高质量发展。”赤壁市产业顾问、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洪昕林介绍,中试谷的建立,相当于为企业家、科学家建了一个公共实验室。
赤壁中试谷建设以来,成功招引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团队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项目、航天宏图、灏科炭材料科技等高科技企业(项目)落户赤壁。
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是中试谷重要组成部分,自2024年初正式投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天团”前来考察调研、学习交流。在这里,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示范——产品——技术”闭链研发平台已搭建完成,为科技人员实现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圆梦之地。
以其中的“中国遥感小镇”为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连续三年亲赴“中国遥感小镇”,对赤壁建设遥感小镇、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予高度肯定和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校地合作。今后,还计划将赤壁市作为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试验重要基地,为推动我国遥感技术达到世界强国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向“新”提质,向高攀升。赤壁市以中试谷建设为支点,加快产业升级更新,持续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人才生态。吸引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谢明勇等院士专家来赤壁开展科技攻关和服务,4支院士团队、70名专家教授在赤壁开展技术研发,招引30余家高科技企业(项目)落户赤壁,成功承接教育部空天信息集成攻关大平台现场会和第一届智能无人系统前沿技术研讨会。
以“心”留才 夯实智创之基
政策贴心,服务用心,赤壁市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策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动力。
“对比刚创业时的艰难,赤壁市委、市政府为我能在赤壁开展微藻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这让我坚定了在赤壁创新创业的决心。”湖北藻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伟说道。
陈伟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海归博士后,从事藻类及相关学科研究近二十年。2015年,他创立了青岛藻蓝生物有限公司,但因创业资金有限,一度面临公司运行难以为继的窘境。
2021年,陈伟以“微藻生物固碳与高附加值天然产物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参加咸宁市第五届“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二等奖,并于次年获评咸宁市“南鄂英才”A类人才。在此过程中,陈伟与赤壁市结缘,并在赤壁市注册成立湖北藻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其海藻事业的新篇章。
陈伟获评“南鄂英才”后,赤壁市给予其3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还为其提供研发场地、人才专家公寓等,安排服务专员全链条跟踪服务项目落地。如今,湖北藻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赤壁扎根,拥有一支由20多名藻类学、化学等专业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家研发团队,已承担国家级研发项目10多项,提交申请专利20多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赤壁市始终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人才流动规律,明确提出“一流平台、一线待遇”这一核心人才理念。统筹200个公益一类事业编制,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进“编制池”,以事业编制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参照高校科研人员管理办法,允许高层次人才兼职兼薪和创新创业,从其承担项目的服务收益、知识产权收益中取得科研津贴,将收入补贴到一线城市水平。
赤壁市还积极延伸人才服务链条,为人才构建品质“生活圈”。建立“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安居体系,按“拎包入住”标准建设高水平人才社区;建设山水田园式专家庭院50套、高层次人才实习实训中心400套、人才公寓140套,每年兑现发放人才生活和购房补贴近500万元,让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依托赤壁市疾控中心和市人民医院组建专业医疗团队,试点提供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上门服务,累计为200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1800余人次,为专家人才的健康“保驾护航”。
赤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高层次人才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地方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强大脑’。我们将充分发挥以才引才‘葡萄串效应’,坚持‘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相兼顾,不断引入和汇聚新质生产力要素,助力赤壁冲刺‘全国百强县’目标,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