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岁月赠山河
——退休干部刘书亮的回乡之路
本报记者 饶敏 周萱 吴文谨

  为了带领家乡走出困境,他从市直部门“一把手”岗位“改非”后,回乡担任村支书。

  为了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他翻山越岭引水修路,俯下身子办实事办好事,被称为“天亮书记”。

  为了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他牵头修建革命烈士陵园,甘当义务讲解员。

  十多年来,他带领一个深度贫困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获评“湖北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南鄂楷模”。

  他叫刘书亮,69岁,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乡村振兴“红色引路人”。

  使命如山——

  “回乡,是为了自己的那一份初心……”

  2011年,赤壁市茶庵岭镇金峰村金紫山。

  56岁的刘书亮站在山顶,望着连绵的山峦,陷入深思。

  30年前,他在村里当支书。30年后,从赤壁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的位子上“改非”,清闲日子还没开始,又要回去当村支书。

  旁人有过议论:放着舒服日子不过,是不是有点傻?

  家人有过担心,怕他“刺丛里钻不出来”(赤壁方言,意指陷入麻烦和困境)。

  他自己也犹豫: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进山无路,吃水靠挑,还是赤壁市当时唯一的深度贫困村……这样的村支书不好当,干不好无颜见乡亲。

  可大家都盼着他回去。

  八十多岁的村民李新发、老支书李世尧数次上门:“书亮啊,我们相信你!”

  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哥哥劝他:“回去吧!我要是没得病,也愿意为家乡做点事。”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金峰村,刘书亮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

  金峰村坐落在海拔七百多米的金紫山脚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36位烈士牺牲在此,是一片红色土地。刘书亮的姑姑也参加过革命,被反动派用铁丝刺穿手掌。

  打记事起,英雄的故事就在刘书亮心中埋下了火种。他24岁入党,26岁任村支书,曾带领大家消灭荒山、战汛救灾,村民评价他“做事认真”“肯挑担子”“没有私心”。

  当村里遇到困难,大家首先想到刘书亮。

  他咬咬牙,接过“担子”。一如三十多年前刚入党时,在村里参加防汛抗洪的那个漆黑夜晚,他看不清路,但冲在最前面。

  2011年9月,刘书亮一身布衣回到金峰村,将携带的一面国旗插在金紫山最高峰:“年轻时,我就想着踏踏实实为村里做几件事。如今,我的初心不变!”

  责任如山——

  “我愿意当老百姓脚下的一片土……”

  2012年,刘书亮又一次爬上金紫山。

  这一次,他要给村里找水源。

  金峰村用水主要看天,村民房前屋后的水塘,大多浑浊不堪。天一热,塘里出现红线虫,村民只能翻山越岭去担水。

  刘书亮筹钱修了蓄水塔,建起抽水站,把饮水管铺到村民家中。然而,地势较高的六组依然吃水难,村民纷纷搬迁,最少时仅剩3户。

  一天路过塘边,刘书亮目睹一位老人舀起有红线虫的水,当晚夜不能寐。天一亮,他就约了堂兄,一起到金紫山寻找水源。

  山势陡峭,途中,刘书亮险些坠落七八米深的悬崖,所幸堂兄眼疾手快拉住了他。在山上转了两天,他终于在主峰下找到一股清泉。

  当泉水被引入家中,六组人欣喜不已,在路口立下碑记,感谢刘书亮和为引水工程出钱出力的好心人。

  如今走进金峰村六组,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矗立,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山泉水通到家家户户,俨然现代化的美丽村湾。

  见刘书亮到来,六组组长姚季秋立即搬来小凳,热情地分享组里近况:“已经搬回来11户,这多亏了你呀!”

  这样的故事,在他任村支书的几年间,不胜枚举。

  2015年突发洪水,山里的蓄水塔被泥沙堵住,重修需要几万元。刘书亮舍不得,没喊任何人,只身跑进深山,以最原始的办法——徒手摸排堵点。

  他双手在水里泡了十几个小时,终于摸到堵点,待掏完泥沙,手已被泡得发白掉皮。

  为什么不喊村民一起掏?

  “有危险嘛!万一出了意外,我是退休干部,有抚恤金,医疗保障也比他们多。”刘书亮回答。

  一组邱家山路不畅,60户居民进出困难。他四处“化缘”,报项目、争资金、找帮扶。修路时,他亲自上阵,危险事情带头上;为保证施工质量,他化身为“工程监理”,天天泡在工地。(下转第二版)